苏勤生—跑过百场马拉松的“中国阿甘”
眼看着终点线一点点地靠近, 山东胜利油田滨南采油五队一区的石油工人苏勤生意识到,自己完成马拉松赛事的数字又增加了个“1”。八年前,他正是在北马赛场完成了人生第一场马拉松,当时的他不曾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中国第一个完成超过百场马拉松的人。而回首过往,自己参加马拉松的最初动机仅仅是:“北京申奥成功了,我要为此做些事。”
作为中国参加马拉松比赛次数最多的业余爱好者,苏勤生参加比赛的条件并不算好。在距离山东滨州市城区三十多公里的一片农田中,苏勤生住在一间不到10平米的平房里,独自值守方圆两公里内的十几台抽油机,生活枯燥如此将近30年。为了让自己沉浸在跑步的状态中,每天清晨5点苏勤生会准时起床,沿着坑洼不平的田间土路跑两个小时。
相比大多数马拉松跑者,苏勤生参赛时消耗的体能不仅在赛道上,也在前往比赛地的路途中。他没有双休日,一个月有七天的假期可以自行支配。为了参加尽可能多的赛事,他常常是深夜赶到比赛地,数小时的歇息后就走上赛场,结束后当天返回。最疯狂的一次,他15天跑了4场,甚至出现“背靠背”的情况:完赛之后马上赶往另一个城市,以便赶得上第二天上午的发令枪响。为了跑步,他已连续8年放弃15天的春节休假,即使100多公里外的妻子与儿子时常为之发出抗议,他也不为所动。在鄂尔多斯,他的双腿被沙漠蒺藜刺得血肉模糊;在福州,他在四百米的操场跑道上连续跑280圈;在波士顿,他距离轰鸣的爆炸声只有不到一公里的距离……
除了时间的紧迫,经济不宽裕也是他压缩行程的重要原因。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 使他必须精打细算外出比赛的每笔开支。他已记不清住过多少次50元以下的地下室。滨州至今不通火车,每次外出比赛,他坐大巴到济南火车站,在站前的一个小摊买十几个烧饼,便是此行全部的口粮。至于马拉松跑者通常会精心挑选的装备,对他而言,只是几身比赛时发放的衣裤和底部磨穿时才会更换的跑鞋。
几年间,苏勤生沉浸于比赛数量不停攀升所带来的快感。直到有一天,他已经跑过了与自己年岁相等的赛次。他发现,每一个42.195公里中所感受到的,和第一次跑时其实并无太多的不同。跑到大约半程的时候,自我感觉状态不错,也许能创下个人新高;到了35公里,“撞墙点”如约而至,不得不咬牙前行;最后的一段路程,一切念头都消失殆尽,只是下意识地向前迈动双腿了。跑马拉松的前几年,苏勤生的成绩大体上在3小时20分上下浮动,即使身体状态不佳,也不会差出太远。然而随着逐渐接近花甲之年。成绩再也提不上去了。
苏勤生意识到,对于自然衰老的躯体而言, 比赛成绩的提升是一种苛求。他渐渐开始觉得,跑步的目的不在于为生活再增添什么。只有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一直自然而然地做下去。“因为跑步就是生活本身”。
明年秋天,苏勤生就将年满60岁,退休还乡。他为退休后的自己制订了新的计划:完成200场比赛。退休之后,他不必再受时间限制,他还计划再打一份工,保证收入能够支撑更多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