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探索体教结合新模式运动队搬进学校

    “练体育不是唯一的出路,它必须与文化课相结合,训练的前提是保证文化课学习。现在靠体育吃饭的太少了。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我们并不奢求培养出专业运动员,我们重视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他们终身受益的体育爱好,同时给部分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采访中,湖北省宜都市西湖中学校长易发红多次强调。
    “靠体校一家单打独斗,最后只能关门。把运动队放到学校,这样项目发展才有生机。一方面解决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问题,另一方面帮助学校增加了生源。”湖北省宜都市体育局局长郑钰感慨道。

学校成为训练基地
校队接受专业训练

    在西湖中学,下午放学后,校田径队的队员们正在操场上训练。这些被学校体育老师从小型体育比赛和体育课上发现的普通学生正接受着专业训练。是成为体育特长生,为考取理想的高中赢得更多的筹码,还是发展为专业运动员,学校和老师并没有给予太多的期望,更多的是顺其自然,让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易发红说,学校十分重视体育教育。学校投入资金建设体育设施,包括塑胶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室等,同时对学生训练所需服装以及外出交流比赛费用等给予优先保障。学校还将学生竞赛成绩与班级团体竞赛成绩挂钩,期中期末在总结表彰会上对取得成绩的校队队员进行表彰,并通过学校网站和短信平台等进行宣传,形成全校重视体育的氛围。
    让易发红骄傲的是,学校田径队的队员都是普通学生,田径队的教练也仅是学校有专业背景的体育教师。然而田径队多次在宜昌市级比赛中拿到团体总分第一名,引起了宜昌市体育局的关注。就在今年3月,宜昌市体育局将学校选定为宜都市青少年田径训练基地,并为校田径队选派了专业教练。
    易发红坦言,起初学校并没有专门招收具有田径特长的学生,校田径队出名后,有田径特长生主动提出要到学校来读书,于是开始有意识地招收特长生。基地建立后,将加大力度,依托学校良好的教学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吸引更多优秀田径特长生。目前学校组建了田径、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等队伍,队员有七八十人,每年有十人左右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高中。
    学校体育教师、田径队教练王文介绍说,田径队共有队员20人左右,每天早上6点到7点训练,下午放学后4点半到5点半训练。以学习为重,训练为辅。学校每个月有大考,如果队员连续三次考试都是下滑的,就会被停训。目前学生还是以代表学校和宜都市的比赛为主。在体育局派来的教练董卫国看来,在西湖中学建设基地的目标是守住学校这一阵地,一方面继续向重点高中输送体育人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保持竞技水平,同时发现优秀人才,培养高水平运动员。

运动队移至校园
体校场地向社会开放

    除了将田径项目布点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外,宜都市体校的网球队在2012年时已“移至”附近拥有良好教育资源的学校。每天体校教练到学校训练,而学生的学习、训练、食宿则都在学校,就是将运动队搬到了学校里。据郑钰介绍,市体校除射击项目因为涉及安全问题需保留在体校外,其余的举重、乒乓球、篮球、羽毛球队也将全部放到学校里,充分利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场地、教育等资源。而体校的相关训练场馆将对社会开放,服务全民健身。
    郑钰说,我们认定业余训练的最佳方式是体育部门抓训练、教育部门抓学习,做到各扬其长,实现体学并举。全市现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宜昌市级传校2所、本市级传校5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所。运动队进校园,能够充分利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资源,让体校教练到学校与体育教师共同开展训练,相互促进提高。与此同时,市体育、教育两家联合举办青少年比赛,市教育局把学校参加年度比赛的成绩纳入学校工作考核,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校业余训练的积极性。市政府还专门下发了体教结合工作意见,明确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并为小升初、初升高的体育特长生加分和优先录取提供了政策保障。
    为竞技体育发展,更为学生全方面成才服务,宜都市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探索出新的体教结合模式,值得参考借鉴。

(李雪颖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