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越野拉力赛 路难行亦要行

    2014中国越野拉力赛(CGR)曲终人散,耗时13天、横跨5省市、驰骋6500公里,再次在中国赛车史上写下气势恢宏的篇章。
    “节奏紧凑,强度大”,是所有参与车手的共同感受。比赛一开始,连热身的机会都没有,就是一个长达200公里的沙漠赛段,代表美年大健康·完美中国·勇之队参赛的越野名将周勇认为,第一赛段的难度超过达喀尔。
    赛后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参赛55台赛车,只有33台完成了首个赛段比赛,近四成的退赛率。首个赛段之难,达喀尔历史上也少见。
    提升难度是打造中国顶级汽车越野赛事的需要,但一开始就这么难,也是现实的无奈。比赛设定的模式是从北京出发,下一个落脚点除了700公里外的库布其沙漠,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
    去年首个赛段(响沙湾至展旦召)、第二个赛段(赛音乌苏至巴彦乌苏)因今年出现大量铁丝网围栏而不得不放弃。
    一向为赛员望而生畏的巴丹吉林“大沙山”,近年在戈壁与沙子接壤处发现铁矿,赛会设计路线时就不得不放弃一些经典路线,寻找新的连续点。
    今年第三阶段(达里庙赛段),原设计的特殊赛段里程是235.76公里,“因赛前牧民提出赛道经过他们承包的沙漠区域,要相当高的补偿费而不得不大幅度缩短,比赛开始时只剩63公里。”
    车手们反映:一天比赛,行驶路段狂奔531公里,目标只是区区63公里特殊赛段,很不过瘾,但组织者也很无奈。
    自2003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西北许多地区不仅将草原、乃至沙漠以及沙漠戈壁的道路都顺带包给了牧民。越野赛常走的一些戈壁、沙漠地带,因为遇到一些水涨船高的补偿费而不得不另寻他路。
    越野赛是一个流动的平台,几乎一天转移一个地方。“但由A经B到C,必须有一个落脚点。现在赛前勘路、设计遇到的不仅是路线因故缩短,更严重的还将影响到后续赛事的进行。800公里行程里你找不到一个落脚地,后面赛程再美、再险也难持续。”
    中国越野拉力赛中方赛事主管朱晨光,在西北从事越野赛路线勘察、设计多年,享有“西北活地图”的美名,他的感慨:现在找路越来越难。
    随着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地球上没有人类踏足的地方越来越少,以“人与自然终极挑战为目标的长距离越野赛事”面临不断改变的需要。比如,比赛路线,“过去在非洲进行的达喀尔还能在地图上找到50、60%的无形路线(没有人类或机械踏足的地方),移到南美要实现这一比例就很难。在中国西北,广阔无垠的沙漠地区搞比赛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过去沙漠的核心地带,不通公路,很少有人类居住与活动,现在随着核心地带发现矿藏,公路乃至铁路都贯穿了沙漠。过去的无人区慢慢有了工厂、生活区,越野赛想要串成一条的无形路线越来越难。越野赛向拉力靠拢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变是永恒的。只有与日俱进、契合市场需求、适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需要汽车运动才有可能持续发展。越野赛亦然。

(周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