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篮世界杯得分王“药性”如何难断定

    在男篮世界杯的赛场上,“得分王”头衔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看来美丽诱惑,实则灾祸藏中。过去16届男篮世锦赛(世界杯),16位“得分王”无一人率队登顶,最好成绩只是第三名。
    男篮世锦赛上第一位得分王是西班牙队的萨尔瓦。1959年首届阿根廷世锦赛,参加了4场比赛的萨尔瓦场均得分13.8分,但西班牙队最终名列10支参赛球队的最末,萨尔瓦在回国时甚至得到了“最惨‘得分王’”的封号。
    4年后的巴西世锦赛,秘鲁队的杜阿尔特大发神威,对阵日本队的比赛一人攻下惊人的42分,场均得分更是高达23.1分,但他的球队却排名不佳,只有第12位。
    1967年乌拉圭世锦赛,波兰的罗帕特卡成为“得分王”,他个人场均轰下19.7分,波兰队在当届世锦赛的排名也高居第五位。但在罗帕特卡之后,无论是韩国队的朴申东、墨西哥队的格雷罗、捷克斯洛伐克队的巴博尼克、巴拿马队的弗雷泽等多位世锦赛“得分王”都未能带队取得好成绩。
    1986年西班牙世锦赛是国际篮联第一次采用“三分球”的国际大赛,“得分王”希腊队的嘉里斯场均得分直线蹿升到了33.7分,但希腊队的排名仍旧只有第10位。
    之后几届男篮世界杯,“得分王”所在的球队战绩有所转好,尤其是2002年美国世界杯,荣膺“得分王”的德国头牌诺维茨基也将“最有价值球员”称号收下,德国队更是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但之后两届世锦赛,两位“得分王”姚明、斯科拉所在的球队战绩都很一般。
    世锦赛上“得分王”球队战绩不佳并不难理解,在国际篮联规则下,一名球员如果想要赢得高得分,往往建立在消耗大量出手机会的前提下,这样虽然能成就球员个人的得分统计,但对于全队的进攻组织未必有利;而对于防守方来说,一个强大的得分点也远比分散的得分点好防,关键时刻,只要派多人钳制住单一得分点,对方的进攻就有可能彻底哑火。这就是为何本届世界杯过于依赖明星球员的克罗地亚队(博格达诺维奇以场均20分荣膺新科“得分王”)、菲律宾队(布拉切场均16.2分,名列得分榜第三)最终战绩不佳,而全队人人都是得分点的美国队(美国队12人中6人场均得分10分以上)最终夺冠的根本原因。
    “得分王”是球队“良药”,但在以集体力量打球的篮球运动中,他的威力是有限的。

(林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