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子三大球职业化道路究竟走向何方
“隔项如隔山”。昨晚看体育新闻第一次看到邵婷WCBA场上“英姿”,个不高、突破篮下颇具男儿风范,对方高中锋、后卫防守下左冲右突,拿得住球、突得进去,虽最后投篮皆因对方玩命犯规没进,但都获罚球机会……及再听她的“传奇故事”:高考(非特招)进北师大,从校队、大学生联赛,一路打进WCBA、国家队,还一点没耽误学业,大学三年综合成绩班级第六,连获竞赛奖学金二等奖,保送硕士研究生、参与多项学术研究,2014年第六届“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候选人……几乎惊为天人。
邵婷的故事还是一个答案吗?
什么答案?
写了那么多年体育、三大球,近年来遇到的一个隐约感到很有问题、却没有清晰答案的问题是,中国女子三大球该走什么样的职业化道路?
与NBA高度职业化,一个赛季一支队至少打80多场比赛、打入总决赛球队要打近百场比赛,赛季长达8个月、球员富可敌国不同的是,中国篮球的CBA和WCBA赛程只有4个月。WCBA球队一个赛季大约只有35场比赛,场次少、赞助费用低,球员仅可“温饱”。赛程只有3个月的中国女排联赛球员待遇可能还不如女篮,而连主客场都“打不起”的女足联赛就更惨了,据说球员工资连好点的化妆品都买不起……而且这种“翻牌式”的职业化还保留着几乎相同的专业化模式,队员住集体宿舍,不回家、不学习、不放假,常年训练……
一个赛季只有3、4个月的比赛时间,甚至连电视转播、冠名商都没有,这样的比赛能称之为职业化吗?这样的比赛为什么还要职业化?职业化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职业化的标志?
职业化的标志是“最有观赏性”、“水平最高”、“最忙”和“最有钱”吗?
这四个“最”之间还应有因果关系。一个“最有观赏性”的项目,要达到“水平最高”,就必须用最多的时间来训练、比赛,以至于球员忙的根本没时间“分心”去做其它事、其它职业,最后是“最有钱”,有足够的钱来作为支撑你、及你的家庭生活的“职业”。
与NBA一样,具有这“四个最”、能最好诠释“职业化”的还有欧洲足球五大联赛。赛季长达9个月,一赛季一个队能踢70—80场比赛,一年“黄金般”三个月假期,还要挤出一个月来提前备战下赛季,最高水平球员年薪高达数千万,球员在黄金年龄根本没时间去上大学……
为什么全世界“水平最高”的美国女足职业联赛举步维艰、办不下去了,为什么WNBA中最好的球员都跑到WCBA来了?因为虽然足球、篮球都是“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但女子却无法与男子相提并论;为什么像排球、水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射击……那么多的项目男子都没有、或只有寥寥无几几个国家有职业化?——也是因为缺乏观赏性。缺乏观赏性,就没必要“最忙”,就不能“最有钱”,球员就不得不去做其它事、其它职业?
中国女子三大球、及中国足球乙级联赛等众多项目的职业化,显然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还不够成熟之时匆匆上马的,但与之没“最具观赏性”、没“水平最高”和没“最有钱”相比,最令人痛心的浪费还是时间。一年8、9个月没(正式)比赛,却不回家,不上学,不去做其它事、其它工作,甚至都不谈恋爱,黄金般的时间都去哪了?都白花花的浪费了。在邵婷之前,北京女排还招进了山师女排的硕士生二传赵水晗做陈馨彤的替补。据她说,她的北京女排新队友特别羡慕她有那么丰富的大学生活……
而邵婷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国家队的优异表现证明,她一边学习、一边做很多的学术和社会工作,一边打球,同样可以达到女篮的最高水平,所有人的时间和生命都同样的宝贵。。
邵婷、赵水晗,及之前清华大学李庆带出的胡凯、张培萌,金志扬和北理工足球队的诸多故事,是否应引起我们对中国女子三大球、及许多其它项目“职业化”的重新思考?
我们应该、也完全可能有更多的邵婷。
(周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