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越野赛里永不消逝的通讯电波
“通讯组呼叫总部,收到请回答!”
“信号不是很好,OVER!”
站在东大山山腰的周京京听到总部的回答,心头一紧:这可是海拔3000多米的东大山半山腰?!
明天就要开赛,SS10张掖平山湖赛段的中继站原计划要搭建在东大山的山顶上。可现在雨越下越大,裸露的岩石,稀疏的植被,被雨水冲刷,上山的路成了一摊烂泥,人拉肩扛器材设备的通讯小组成员们每次艰难的走上三五步,都要在原地歇一会儿。
“就在这架机器吧!”爬上一段小土坡后,周京京这样说。尽管没有架在山顶,但总部收听到的信号还不错。回到驾驶室的周京京松了一口气,可惊讶地发现:自己踩油门的脚一直颤抖不停。
通讯畅通 越野赛的生命线
通讯是越野赛的生命线。2008年穿越罗布泊挑战赛,“那时不像现在有A、B两组人员可以实现‘跬跳’,那时只有一组,今天进明天赛段找中继点,干到凌晨一、两点还找不到合适架设点是常有的事。赛事主管朱子(朱晨光)每天都在总部等我们的电话,说行了,信号畅通了,才能踏实去睡觉。”当时还是通讯主管的宋军这样回忆说。
通讯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国内长距离越野赛不像海外,可以通过轮流值守的两架飞机搭建空中通讯平台,在国内就是“信号无处不在”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在沙漠戈壁里也有覆盖不到的地方。为了比赛安全畅通,搭建地面中继站便成为国内长距离越野赛有效管控的手段。
架设站点 不亚于搭建微波通讯塔
“一架飞机搭建的空中通讯平台,覆盖半径大概在3、400公里左右。在地面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得建3至5个中继站。长距离越野赛一般都在山地、峡谷、戈壁、沙漠中进行,架设这样的中继站,不亚于在野外搭建微波通讯塔。”周京京这样说。
首先架设点不好找,尤其在沙漠里。沙山有起伏,中继台一般都会架设在相对高的沙丘上,“而像巴丹吉林这样的沙漠,沙丘都是尖的,赶上刮风下雨,你得派人值守。像额济纳旗到阿拉善右旗那个赛段,比赛当天又是风又是雨,强劲的风沙居然将帐篷的支撑杆吹歪了,中继站要不是有人看守,真不知道第二天比赛会成什么样。”周京京事后回忆说。
2012年阿拉善沙漠挑战赛,因为通讯小组车子翻车,人员受伤,通讯设备架不到原有的位置,赛事组委会不得不缩小当天比赛赛段。
设备损坏 人传人成为可能
“设备跟人一样也有生病的时候,干通讯活的就不能光会开车、光会架设装备,还得是诊断、处理这方面问题的专家。当然,遇上设备超负荷运转罢工,为了比赛正常进行,通讯组人员就得担任“人传人”的传声话筒。
今年环塔拉力赛,SS3库木塔格沙漠赛段,那天天气奇热,估计室外有40摄氏度以上,其中一个中继台的发电机受不了高温的折磨罢工了,这个中继点的工作人员与前后点的裁判,就不得不靠电台“一对一”的传话来将赛车通过这个点的信息传递给赛事总部。正是因为有了通讯保障,环塔这一200公里、国内目前越野赛最长的赛段才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周京京很是自豪地说道。
“现在我们的设备正在不断更新,全数字电台、新覆盖技术的出现,让我们选点更加灵活、优越。但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拉肩扛的精神不能丢,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法完成我们这项工作,我为十几年打磨出来的这支团队感到骄傲、自豪。还是以前说的那句话:‘赛段在哪,我们的中继站就会架设到哪!’”周京京很有自信地回答。
(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