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7年举办足球联赛蒙阴人民有足球梦
巍巍蒙山长青,滔滔汶河奔流。山东省蒙阴县地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腹地,是一座94%为山地丘陵、仅有55万人口的小县。但这里已经连续17年举办足球联赛,足球活动参与者上万人次,拥有本地足球俱乐部4家,组建了足球大联盟,社会捐资建设了专业足球训练场。
十七年坚守,创出一片足球天地
蒙阴足球的发展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我趁暑假期间联络在外上学的蒙阴籍大学生,组织在一块踢球,经过几年的努力,蒙阴有了第一支业余足球队——蒙星足球队。”蒙阴县副县长,被称为“蒙阴足球教父”的李玉国介绍说。1999年,山东鲁能夺得双冠王,蒙阴县借势搞了第一届“鲁能专卖杯”足球联赛。虽然首届联赛只有4支队伍,参赛人数不过50人,但却引燃了联赛生生不息的火种。
万事开头难,前几届联赛可谓是捉襟见肘。首先是场地条件十分差,没有正规足球场,联赛前要修剪草坪、捡石子、垫平坑坑洼洼的操场,垫场用的沙子常常用拖拉机一拉就是20多车。赶上下雨,一场比赛常常得画四五次线。多年担任联赛裁判长的张永国说:“尽管每次比赛都有具体分工,像组委会主席、裁判长等,但大家从来不分彼此,包括赛后打扫卫生,都一块干。”由于联赛建立之初就坚持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所以每年拉赞助就成了头等大事。为了三五千元的赞助,在县电视台打广告、张贴手绘海报、在商业街上挨家商铺游说。有一年说好的赞助最终没有落实,大家坚持自己掏钱打完了比赛。
经过几届联赛,蒙阴足球队伍不断壮大,参赛队伍从4支增加到7支,到今年的9支。2010年蒙阴县第一支足球俱乐部——蒙山红星足球俱乐部正式成立。2012年蒙阴县第一块由足球爱好者、企业社会捐款27万元,筹建的人造草坪足球场——蒙山红星足球训练基地在汶河湿地公园建设落成。从2012年至今,蒙阴足球爱好者自发组织并挂靠县体育运动中心业余体校的足球夏令营已成功举办了三届。2014年县公共体育场落成,标准足球场地投入联赛使用。2015年,蒙阴足球大联盟成立,本地的足球俱乐部发展到了4家。
几代人耕耘,形成蒙阴足球文化
蒙阴的足球联赛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也影响了几代人。60年代的李玉国、张蒙厚等蒙阴足球界的元老,被称为“足坛常青树”。1986年,李玉国到沂蒙山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感于本地淳朴的民风和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毕业后,毅然放弃天津市优厚的工作待遇,主动要求来到沂蒙山区最贫困的蒙阴县工作,并将足球的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从1999年第一届到2005年第七届,因为联赛费用紧张,他几乎每一届都要自掏腰包贴补联赛。2012年,李玉国抓住时机,促成了县汶河湿地公园球场的规划,并拿出自己多年积蓄的五万余元带头向全社会募资筹款建设。
陈勇、公维强、王言文等这些当年跟随李玉国踢球的70年代、80年代的孩子都成长为蒙阴足球的中间力量。毕业后经商的王言文,成为蒙山红星俱乐部主席,在汶河湿地公园足球场地的建设中,他个人出资十万元。还有一批批的青少年们不断加入蒙阴足球联赛,他们踢好球、做好人,努力学习,认真工作,树立维护了蒙阴足球的品牌形象。
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使蒙阴足球联赛从无到有,不断壮大,也不知不觉为蒙阴足球注入了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永不服输、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树立了蒙阴足球文明、团结、民主、敬业的健康形象,也提升了蒙阴这座山城的文化素质品位。
足球梦也是中国梦
谈到蒙阴足球发展的未来,蒙阴人有很多想法,要以大联盟为核心加强对新成立的业余足球队的日常业务指导,推动他们尽快实现俱乐部化;要不断加强大联盟自身建设,争取尽快完成向蒙阴足球协会的转型;要积极配合国家的校园足球战略,让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年轻人投入到蒙阴足球运动中来……作为副县长的李玉国想得更远,希望通过蒙阴足球带动整个县体育运动的发展,把蒙阴足球打造成县里的名片,宣传推广到全国,打响知名度,充分利用蒙阴优质的山水生态、丰富的绿色资源大力发展体育赛事、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等产业,助推县里的经济发展,实现蒙阴富民强县的中国梦。
(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