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行车队专职队医李笃志治病又治心

    在国家队里有这样一群人,当运动员在赛场内外出现意外的时候,他们总是第一个冲上前去。他们是运动员最信任的朋友,也是教练员最得力的伙伴,训练场地和医务室是他们每天活动的主要场所,他们,就是国家队队医,李笃志就是其中一员。
    李笃志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骨伤科专业,1989年毕业后到自剑中心工作,现为国家自行车队专职队医,从事运动伤病防治和运动疲劳恢复工作。2012年5月被选定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2013年8月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第30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突出贡献个人。

诊断伤病 队医功力的衡量标准

    在外界眼中,或许队医就是简单地帮助运动员治疗伤病,但实际上,这份工作远比想象中繁琐、复杂,如给运动员进行运动系统的机能评估,通过肌肉牵拉、关节松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激活等手段恢复和保持运动员的肌肉伸展度、关节活动度,以及对自行车运动员特殊的骨盆前倾的生物力学矫形,促进自行车运动员的专项肌肉疲劳的恢复,这是李大夫每天的例行工作。
    同时,在运动员训练或比赛中,李大夫需要专心盯着场上的点滴变化,关注运动员身体反应以及意外情况。真正的挑战在于现场及时准确地评估诊断运动伤病,这是考验一个队医功力的标准。李大夫说,运动员表述局部肌肉、韧带、关节等疼痛、僵硬、活动加重或无法运动等,这就需要界定:是大量或大强度训练的局部过度刺激产生的生理反应?还是急性损伤?不同的诊断,对应不同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产生不同的运动计划改变,引起不同的运动员心理变化。如果是前者,医学干预保护局部以阻止局限性过度使用,加上治疗康复,完全不影响训练;如果是运动中急性损伤,就得调整训练量和强度甚至停止训练,并进行系统治疗和逐级康复了。
    前不久,一位重点运动员就经历了左侧臀大肌下束中段急性损伤,逐级治疗和康复两周伤愈后进入正常场地专项和体能训练期,又突发右侧股四头肌腱和右侧髌尖疼痛等的困扰纠结。急性损伤期,该运动员减少了训练量和强度,停掉了部分训练科目,因为诊断明确,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很认同和支持。但是,当该重点运动员再次突发疼痛时,李大夫建议在局部保护下保持正常训练,尤其是运动员本人就心存疑虑了——右侧髌骨上下极的肌腱止点有明显疼痛和按压痛,继续运动是否会加重损伤?经过与教练员、运动员及时沟通交流,阐释急性损伤和局部过度使用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鉴别诊断、治疗康复方案、运动保护措施、损伤肌肉康复期的神经肌肉本体感觉激活,并进行每组运动前后的运动员自主感觉、局部检查和运动表现等的对照分析,运动员相信了李大夫的判断,听从了李大夫的建议。当其症状体征逐渐消退,运动表现逐渐回升,心理疑虑也就逐渐淡去,运动员的生理、心理以及队伍各学科的团队交流协作又实现了一次超越。
    一名队医,既需要解决运动员病痛,延续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同时也需要排解运动员的心理压力,给予运动员鼓励、消除运动员顾虑、带给运动员知识,让运动员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与比赛中去。

勇于探索 皮擦伤的治疗改进

    自行车运动员最常见的是不慎摔倒造成的多发性、大面积皮擦伤,我国自行车界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直接患处涂药、创面暴露结痂、然后自行脱落。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前期分泌物多,影响生活训练,疼痛伴随始终,结痂深层感染,长久难以愈合。现在国际上还采用患处贴人造肌皮法,覆盖伤口。人造肌皮也有弊端,一是不能吸收创面分泌的大量组织液,二是没有消炎止疼的作用,三是不能促进创面的愈合。所以,李大夫认为这类多发性、大面积、有污染的皮擦伤应该严格按照烧烫伤皮肤创面的处置程序施治,首先严格清创消毒,第二涂抹烧烫伤膏,然后被覆无菌透气的敷料,定期换药。这样,既不会影响伤后运动员的正常生活和训练,也不会出现创面感染和形成结痂瘢痕。

善于总结 要让更多人受益

    提起李大夫,自剑中心人的评价是爱学习、重思考。确实如此,李大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探索运动项目的特点与专项伤病机理,曾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优秀自行车运动员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康复与防控》《运动疗法结合辨证口服中药对自行车运动员腰痛的疗效观察》两篇文章,还参编了《全国青少年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4》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疲劳与损伤的防治(第二十九部分第五章)。
    “把实践里得来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然后再运用于实践,不断完善。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既能让运动员、教练员更信服,也能让国家队的经验更好地得到推广,让省市队等更多的人群受益。”李大夫的初衷很简单,那就是让更多的人受益。

(文冰成)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