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新规则掌握情况好于预期

  武术散打规则修改工作是在今年春节完成的,因此2016年全国女子武术散打锦标赛是新规则首次在大赛中使用。此次赛事期间,赛事裁判长、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李士英为记者详细介绍了此次规则变动的有关情况。

与国际规则相统一

     李士英介绍,这次散打规则修改是在2012年修改后3年的首次变动,但实际上也不是什么“大”修改,主要的变动是在与国际规则相统一上。他说,上一次规则修改后经过3年多实践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在我国散打运动员走向国际赛场时,发现国际国内规则虽然核心内容一样,但辅助内容有些小差异,需要一定调整和适应。
     据介绍,在2012年的规则中,增加了“分开”的手势——当两名运动员抱缠在一起的时候,裁判员有“停”与“分开”两个口令,而且在“分开”口令后运动员不分开或原地不动时会有罚分。这样也就导致一些比赛中罚分较多,选手之间的胜负有时不是靠“打”分出,而是靠罚分判罚,运动员和运动队对此反应也比较大。李士英说,这次与国际规则接轨,取消“分开”口令,只保留“停”的口令。
     李士英说,2012年规则对“摔”法2秒的要求没有强化,有时造成了“下擂”推搡时间过长,显示不出武术散打的技术特色。他解释说,武术散打“摔”的技法来自中国跤,而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摔跤,它们对倒地时间都有要求,并不一样。而中国跤是一种“快跤”,要求倒地时间为2秒,运动员要快速完成动作。因此在这次规则修改中,2秒的概念重新得到了强化——运动员使用摔法必须快速完成动作才算有效,如果来回纠缠时间很长就不行。
    除了这些,2012年规则取消了先后倒地得分,当时主要想减少消极搂抱。李士英说,“先后倒地”实际上是散打项目的一项技术,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也要练这项技术的。他说,先后倒地的一瞬间显示了运动员腰腹肌力量、倒地技巧等诸多内容,怎样在倒地一刹那让对方倒地在先、自己在后,需要长期磨炼。如果不练这样技术,会出现很多问题,在国家队队员对外比赛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外国选手在国际规则下需要练这项技术,中国选手会在这方面吃亏不少。因此这次也对此做出修订,规定后倒地者得1分。
     李士英说,2012年规则中一些好的东西也得到了保留,例如12分优势获胜及缠护手带、掉拳套、护齿等非核心内容经过多年摸索证明效果非常好,因此这次没有变动。

全运会前逐渐适应

    李士英认为,目前散打项目的评分比一些奥运会项目要求的还要细,奥运会中有些项目只是看一个总分,而散打比赛中展示的是5个不同方位裁判员的分数,所有变化、细节都在屏幕上有所显示。他认为,这种判罚方法是相当公平和先进的,遇到争议、投诉也都可以根据录像追溯、调查。
    李士英说,明年就是全运会年,运动队对新规则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这个适应过程也不必很长,毕竟3年多前很多运动员都了解这些要求。而对于裁判而言,也需要慢慢调整、精益求精,保证好新规则下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而为了保证这一点,从现在开始的比赛起,裁判组就采取了各种方法使裁判员回避开相关场次,这次比赛也没有遇到投诉的情况。
     每年的锦标赛各队表现有所起伏、变化,李士英认为这都属于正常,不过他说,今年处于全运动备战的关键时期,各队对新规则高度重视,从这次比赛情况看,在2个多月不到这么短的时间内,各队掌握的情况要好于预期。他认为,毕竟2012年之前的规则各队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所以还是比较熟悉的。
     对于女子散打项目,李士英认为由于开展时间要远远短于男子项目,水平和男子还无法相比,但从本次比赛看,女子选手进步真的很快,有一部分运动员非常不错,整体比赛竞争得也非常激烈。他说,本次比赛上海队选手比较突出,往年则是河南、安徽表现突出。
     对于目前商业性搏击类赛事,李士英认为,商业赛事的基本技术还是在武术散打体系内,只不过为了适应电视转播、赛事推广,在规则上有稍许调整,例如“散打天下”引入了膝法,取消护具、并且采取了减分制。他说,商业赛事鼓励运动员更激烈地对抗,并且挑选技术最好的选手、设置最激烈的对抗,运动员打商业赛需要储备更多的体能。
     对于运动员如何在常规赛事和商业赛事中切换的话题李士英并不担心,他认为,由于赛事的核心技术没有变,对于大多数运动员来说,适应两类比赛并没有太多问题。但由于在常规赛事中是打点得分、突出技巧,商业赛事更突出力量和攻击性,因此个别运动员在常规赛事中表现很好,但到商业性赛事里未必能适应。
     他认为,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参加商业化比赛对于自己是有利的,但在目前的体制内,市场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还并不是自己的“主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