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体校内涵发展之路教体融合比翼齐飞
位于兰州新区的兰州市体校在201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国家田径竞走项目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 国家田径女子铅球、铁饼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近3年来,基地为国家、省市以及各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并在全国田径锦标赛、全国青年田径锦标赛、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甘肃省运会等众多国内外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
校长李雄告诉记者,“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选择的多元化,学校一度因选材难、招不进、留不住、出路窄等问题陷入发展困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举步维艰。如何在过去的工作成绩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主动适应转变,寻求体校发展的新方向,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首要任务。乘着政策的东风,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积极展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与尝试,探索出一条‘243’内涵发展之路,即坚持专业训练和教体融合‘两条腿走路’,从选项、选苗、选人、参赛‘4个环节入手’,不断扩大输送、入学、就业‘3个出口引导’。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逐渐走出困境,重获生机。”
李雄介绍,基地命名以来,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和兰州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兰州市体育局和学校共同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组长由体育局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体校正副校长担任。市体育局领导经常检查指导基地的训练竞赛工作,每年召开不少于两次的专门会议、研究各单项基地的建设。每年向每个单项基地投入5万元经费,主要用于保障运动员、教练员参加集训、竞赛、培训开支,以及训练器材的补充和条件的改善,这为基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据了解,投掷项目基地现有教练员4人,运动员36人,其中铅球16人、铁饼10人,另外还有标枪项目10人。竞走项目现有教练员2人,在训运动员30人,其中12-13岁组5人、14-15岁组8人、16-17岁组10人、18岁以后7人。“选材上,我们始终坚持走 ‘精兵之路’,将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积极输送、扩大就业作为指导思想,研究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招生选材标准,减少选材的随意性、盲目性,提高了成才率。”李雄谈到。
在日常训练上,基地坚持从队员的实际水平出发,训练计划体现个体化,做到有的放矢,行之有效。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还会经常总结、检查,发现问题随时调整修改完善。比如在身体素质训练方面,采取一般训练与专门训练相结合,以全面身体训练为主体。结合少年儿童的特点,突出速度、弹跳、协调和快速小力量为主,增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等。在专项练习上则根据队员的不同年龄、训练时间的长短和实际水平,采取分灶辅导,区别对待的方法。基地每年会积极组织选派适龄运动员、教练员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组织的夏令营集训、教练员培训等活动。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以及教练员的执教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学校以‘立德树人创佳绩’为宗旨,提出‘学训兼顾,品学兼优’的目标,加强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训练规律的研究,调整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保证运动员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去;课堂提倡‘轻负担高质量’和‘一课一得’的学习目标;同时学校积极内联外引,实现校校共办、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办学。”
李雄介绍:“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通过塑造学生‘崇德以向善、明礼而知耻、博学以强能、尚美而善技’的独特精神气质,彰显体育精神与儒家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涵,突出‘教体融合、比翼齐飞’的发展理念,构建精神内涵丰富、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奥运精神密切结合、校园环境与兰州新区城市环境和谐统一、‘立德树人创佳绩’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打造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品牌,通过发挥竞技体育的龙头作用,带动兰州新区的群众体育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竞技体育、投身竞技体育,为后备梯队培养提供更多可造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