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项目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共商改革大计

  “我们把举重改革与发展放在国家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会议开拓了思路,转变了观念,受到了启发,超出了预期成果,从整体上审视了项目的发展和规划。”在上月底于福建马江训练基地召开的举重项目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周进强在听取了与会代表的发言后,深有感触。

  举重项目需以改革促发展

  “里约奥运会结束后,各个项目都在总结成败得失,举重项目同样如此。在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形势大背景下,举重项目怎么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周进强在会议上提到,举重项目现在至少面临三大挑战:高水平管理人才、教练人才、裁判人才短缺;后备力量培养体系、新旧结合、新老交替面临很大挑战;如何做好举重作为力量项目、奥运项目满足人民需求方面的大量工作。“我们急需改变在竞技举重、奥运会备战的小圈子里认识举重的思维定式。”

  经过两天的会议,几十位与会代表对举重项目改革与发展给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总结起来,就是举重今后的改革和发展要转变观念、转换思路、面向大众、依靠社会、开拓市场。”周进强在研讨会总结时指出,举重项目是奥运重点项目,60年来为国家在国际体坛和奥运会大舞台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国家和人民高度的认可,这一条是举重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基础。因此坚持举国体制,坚持为国争光,包括备战东京奥运会组建国家队以及和省市积极的配合,力争取得优异成绩是举摔柔中心的核心工作。

  但同时要考虑到国家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要在继续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开拓。“坚持奥运争光的举重项目,必须要坚持举国体制,同时搭建协会平台,与企业合作,创新方式方法,让举重走出去,走到大众中,推广力量健身举重项目的发展。与新媒体、多媒体合作,推广宣传举重项目,这些都需要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今后的比赛要重新设计,既要满足奥运争光的需要,又要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集思广益为举重发展出谋划策

  在本次举重项目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包括总局人事司领导、举摔柔中心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国家队教练等在内的国内知名举重项目专家、省市项目管理中心代表、教育部门领导和高等院校代表、媒体代表、企业代表、俱乐部代表等与会人员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积极为举重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研讨会专门邀请到人事司副司长李业武,他在会上指出,举重项目研讨会聚焦在改革与发展,是一次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安排,里约奥运会后很多项目都在总结,但真正从改革与发展的角度来研讨还是第一家。李业武在发言中介绍了足球改革的相关情况,并针对协会改革的相关背景和政策给出了详细分析,提出从改革角度出发应思考举重项目体制的改革到底该怎么做,采取什么机制,是否能学习足球改革;从协会自身角度和总局角度来考虑能否完全脱钩;项目中心和协会能否并存,“小中心,大协会”是否可行等问题。

  国内知名举重项目专家们也结合多年从业经验,给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改革建议。老一辈奥运冠军、资深项目专家吴数德建议,针对举重项目的发展,调整国内举重赛事的竞赛设置,对参赛人数较少的比赛可以取消或想办法采取措施改进创新;举重项目还需要体教结合,避免竞技比赛太专业导致缺乏群众基础,应该增强趣味性,让大众共同参与。

  男举国家队总教练于杰针对国家队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国家队建设需在新时期提高要求,打造一支铁军队伍,不怕牺牲,有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和铁的作风;应加强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增强团结协作和共同发展的意识,加强自身凝聚力;建立健全严厉的管理机制,在选拔机制上继续提升。

  女举国家队总教练王国新结合中国女举在里约奥运会上的经历,提出应该加强裁判员培训,有计划的安排和培养国内裁判员并提升在国际裁判界地位,使中国举重在国际举联有更多话语权;国家队教练员水平需要考量机制,不能仅仅因为队员有成绩就成为国家队教练员,要长时间培养国家队教练员才能带出顶尖的运动员。

  男举国家队副总教练张国政的观点是进一步加强国家队建设,重视教练员团队建设和选拔;国家队教练必须是在科研、训练、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高精尖”人才,科研、医务、康复、体能的复合团队的建立和选拔必须是顶级并具有凝聚力的;建议尽快建立中国大级别运动员的训练公关团队, 期望能建立中国举重青年队和大级别训练基地组建团队,为中国举重培养后备人才。

  奥运争光之外举重大有可为

  举重项目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俱乐部和企业代表以不同的视角为项目改革和发展带来“头脑风暴”,为举重这个在国外大众力量健身方面已经引领潮流,甚至非常火爆的项目,如何在国内大展拳脚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上海女神举重俱乐部创始人屈雅若在研讨会上发言,她的举重俱乐部于2015年10月在上海市静安区体育局举重训练馆正式挂牌成立,并且成为上海市举重协会的独家合作伙伴。屈雅若介绍,今年8月女神举重俱乐部与上海市举重协会共同举办了第二届上海市民运动会,比赛分为专业和业余两组,报名者来自30多个省市地区,还有国外参赛者,反响非常热烈。

  “爱好举重的人士不同以往,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如律师、金融工作者等社会中坚或者精英力量已经加入到练习举重的队伍中。女神举重俱乐部即将再开拓两个据点,目前会员形式约200多人,其中75%至85%为男士。”最初以一个举重爱好者身份开起俱乐部并取得成功,屈雅若对于举重项目走向大众有更多实践经验可供参考,她提出举重应加强与媒体、企业的合作,开发群众休闲健身的项目产业;建立体制外的人才渠道,对俱乐部或其他行业形成资源池;强调举重的功能性,多展示正面的形象,教育大众;退役运动员可以通过俱乐部走向休闲、健身等行业,但高水平运动员有可能面对他人缺乏理论体系和教学经验,希望能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系统进行指导。

  “举重项目商业化进程较慢,社会参与机会很少。举重项目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国家骄傲,金牌担当,但也存在练举重的孩子家庭条件苦,项目容易造成身体损伤的刻板印象。目前在国际上举重已成为受热捧的项目,举重是很多时尚明星和行业精英的潮流健身手段,甚至还拍成了一部热播韩剧。”企业和赞助商代表王静认为,通过媒体的宣传推广和民间的活动组织,完全可以将举重塑造为一项男神女神获得完美身材、突破自我的时尚运动。“举重比赛可以适当增加现场解说和观众互动,因为观众不仅仅关注赛事成绩和竞技性,还关注赛场有没有吸引眼球的东西;赛场外可加入群众参与的区域,让观看者变为参与者。通过体育展示加强赛事包装,让比赛更具魅力和吸引力,比如将运动员展示为更加轻松活泼的形象,这样更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更能感受到举重运动带来的乐趣。”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