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中国冰球发展需要从“零”开始
0比35;0比10;0比14,这是中俄首届冬季青少年运动会上冰球项目中国青少队三场比赛所交出的答卷。三场比赛打入零球,不免让不少在场的观众有些惋惜。“起码打进一个球啊。”每场比赛结束后观众都会如此感叹。的确,从竞技角度来讲,三场比赛一球未进诚然有些可惜,但作为践行《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似乎更应该及时发现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强调比赛结果。试想,倘若有一球进网,我们还会不会冷静的思考:问题出在了哪里?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过往62年跌宕起伏的发展道路让中国冰球几近销声匿迹。自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通过开展冰上运动会以及诸多国内竞技比赛的交流使得一批优秀冰球人才相继涌现,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冰球运动的自信。尽管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中国冰球曾遭受到沉重打击,甚至一度停滞不前,但在上世纪70年代后,在恢复冰球运动训练、比赛的情况下,中国队则凭借大量国际比赛迅速提高了技术水平为我国的冰球黄金期打下坚实基础。1980年起,国家重视冰球运动的开展并加大了投入力度。一方面,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提升教练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陆续成立了相关协会和机构,使中国冰球运动在组织领导上得到了加强。据保守估计,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冰上体育人口突破100万人,而冰球人口就已近10万人。而在90年代后,受市场经济冲击和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运动人员流失以及后备梯队储备匮乏等诸多情况使得我国冰球运动迅速衰落,冰球人口寥寥无几,甚至在21世纪初的头十年几近消亡。
纵观本次中俄冰球项目的竞技交流,如此大的分差折射出两方面问题。其一,运动人口的基础存在差异。21世纪初,我国冰球运动人口较往日呈大幅削减态势。而在俄罗斯,冰球是第一大运动项目,参与的群众基数更为庞大。此次俄罗斯派遣的队员全部于2000年左右出生,这些队员是经过层层筛选从全俄罗斯境内的15所院校、近100名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中选拔出来的,而在同年龄段中,我国全国进行系统冰球训练的男孩不到100人,而选拔范围也仅局限在全国的三支球队。其二,完善的冰球运动培养和训练机制。首先,此番俄罗斯队中的所有队员都拥有良好的冰上基础,如冰上滑行、运球、冰上划弧等。在俄罗斯国内,他们都参照着统一标准在本土进行严格选拔并由专业的教练员负责相关培训。此外,所有队员都会进行长时间的冰上训练,可以说在俄罗斯是有一套针对冰球运动的完善训练方案的。不可否认,虽然我国体育运动的培养训练方式方法居于世界顶尖水平,但在冰球方面,目前似乎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训练细则出台,因此如何科学规范地制定出一套系统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目标。依托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夯实冰球运动基础才能在冰球项目上有所作为。
当然,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中国的冰球运动目前正在昂首前行:在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我国正在积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让更多青少年参与到冰雪活动的热潮中;令人欢欣鼓舞的是,中国终于有了第一支职业冰球俱乐部——北京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而中国年轻队员的身影也已经出现在了世界冰球的竞技舞台上。同时,冰雪运动强省黑龙江省正在制定一套引进冰雪强国在冰球高水平教练员的可行性方案,北京市“青少年冰球月”活动的举行,也为我国冰球运动的青少年人才选拔、训练和储备奠定了基础。2022年,亦近亦远,从零开始,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