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别让“球员本土化”成为明日黄花
相比于“上港6000万英镑购入奥斯卡”、“中超一年内创造‘五大标王’”、“2017赛季中超外援引进总投入有望超过50亿元人民币”这样令人头晕目眩的新闻,“中超升班马贵州恒丰智诚宣布引进范云龙”的消息显然量级有限,但若论之于中超联赛的影响、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这条新闻的意义、价值绝不逊色。
先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大部分球迷都不太熟悉的范云龙:1989年出生的他在场上司职中场,拥有出色的脚下技术和不错的门前感觉。2012赛季,范云龙加盟贵州智诚,帮助球队取得中乙冠军的好成绩,热情的贵州当地球迷也送给了他“范大将军”的绰号;2013年,中超球队贵州茅台看中了范云龙,将其引进,年轻的“范大将军”也在2013年收获了自己中超首粒进球。遗憾的是,范云龙并没有全面融入贵州茅台的战术体系,尤其是2014、2015两个赛季,范云龙的表现都很一般;2015年底,贵州茅台降级,球队也从贵州远走北京,范云龙的“老东家”智诚以租借的方式请回了“范大将军”,在上赛季的中甲比赛中,范云龙表现出色,是球队成功冲超的功臣之一,新赛季开打之前,恒丰智诚宣布以转会的形式正式签下范云龙。
范云龙的履历在中国足坛并不罕见,但罕见的是,他是贵州本土球员!
作为土生土长的贵阳人,范云龙一直以“老乡”黎兵为偶像,并想一直在贵州本地球队效力,但上赛季贵州人和的远走北京,一度让范云龙远离了家乡故土。
对于职业球员来说,背井离乡、生活在别处更像是一种常态,但在如今中国足球快速发展,而足球底蕴、足球文化相对薄弱的大背景下,孕育更多的本土球员,从而加深球队和本地球迷间的联系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但让人揪心的是,像范云龙这样生于贵州、长于贵州,如今还能效力于家乡球队的情况,少之又少。
仅以目前中超“班霸”广州恒大为例,一线主力球员中算得上广东籍的只有廖力生一人,这对于如今已经登顶中超之巅、亚冠之巅的恒大来说绝对是尴尬的事件。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恒大才会斥巨资打造足球学校,以期培养出广东、广州本地的足球明星。
中国足坛“本土球员”缺失,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后备人才储备不够:大部分省市在1994年职业化初期都砍掉了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足球项目,而只能依靠“中国足球人才大本营”辽宁省输送人才,这也就是为何如今几乎每支中超、中甲球队都有辽宁籍球员的根本原因。但只有辽宁一个“后备人才大省”显然是不够的,也正是因为优秀球员(更别说是哪里的本土球员)的缺失,才导致国内球员身价水涨船高、溢价状况明显。
因此对于现在的中国足球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丰富球员的供给,在此基础上各支球队也应有意培养、打造本地球星,和当地球迷形成更加紧密、更加血浓于水的关系。唯有如此,中国的足球文化根基才有赖以生存的土壤,如欧美发达足球国家那样祖孙三代人都是一支球队球迷,一个球迷喜欢一支球队可以数十年的良好局面也才有可能在我们身边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