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亮点也有潜力 乒超联赛在烦恼中成长
2016年最后一天,2016赛季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在安徽合肥落下帷幕。在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刘晓农看来,刚刚过去的乒超赛季有亮点也有不足,用时髦的说法就是“痛并快乐着”。乒超最后一个比赛日之后,刘晓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分享了一个赛季的点点滴滴。
“我首先想说的就是感谢,感谢男、女各10家,共20家俱乐部对乒超联赛的大力支持,毕竟他们是联赛的主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撑,也就没有我们的联赛;其次是感谢球迷,有统计显示,本赛季乒超现场球迷数量场均在1000人次左右,较之以往有明显的提升,球迷观赛热情的提高也直接带动了乒超联赛球市的火爆;然后是媒体的强力介入,今年乒超除了传统媒体的关注外,还引入了网络直播,目前得到的数字是,每一天网络直播的点击量在16万人左右,截止到第一阶段共有1600万次点击,这对于乒超来说是很可观的数字;同时也要感谢以国酒茅台为代表的赞助商,他们为联赛的更好发展注入了活力。”刘晓农说。
之所以提到这么多的“感谢”,是因为本赛季乒超开打之前,遇到了不小的经营困难,最终联赛继2014赛季之后再次没有寻找到冠名商。“这就是乒超要面临的状况,尤其是和中超、CBA相比,在商业模式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
但出人意料的,在招商遇冷的情况下,得益于王牌之师中国乒乓球队在里约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乒超联赛迎来了近些年少见的火爆局面,几大主力队员都有了为数众多的粉丝团,甚至就连周雨、方博这样的非主力球员也受到了大量关注,如今置身乒超现场,几乎就像到了球迷见面会,“迷弟”、“迷妹”们给乒超增添了崭新的色彩。
“应该说乒超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是好事,毕竟之前我们的乒乓球项目一直受制于自身的项目特点,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现在借奥运会的东风,受众有了突破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刘晓农说,“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现在的球迷更多还是停留在‘追星’层面,这其实和足球、篮球赛场上的追星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还是要想办法做好引导、普及工作,让年轻人看得懂乒乓球,真正喜欢上乒乓球,进而营造乒超文化。”
而对于如今越来越多的乒乓球教练员、运动员参与娱乐活动、商业活动的情况,刘晓农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一直倡导教练员、运动员跨界,通过接触不同领域,我们的教练员、运动员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很关键的是会受到各方面更高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企业的要求、球迷的要求等,这在潜移默化中也能增强球员的自我约束能力,只要做好了这些,我想就不会和训练、比赛产生矛盾,能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更好的效果。”
刘晓农最后说:“乒超联赛竞争激烈、对抗性强、明星多,这都是联赛的优势,但在现有的体制机制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尤其是挖掘出联赛的商业意义、商业价值,应该是我们乒乓人下一步着重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