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田协着手打造青少年培养良性机制
最近几年,中国田径突飞猛进,在2015年的北京世锦赛和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当然,一个项目要想保持长盛不衰,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根本。因此,中国田径协会对这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无论从顶层设计还是落地执行上都探索创新了一系列的方法手段,逐渐形成了一套青少年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2016年,中国的田径小将们在世界青年锦标赛、竞走团体世锦赛、亚洲沙滩运动会等重要国际赛事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目前,中国田径协会重点打造了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全国田径业余训练大联盟“两个平台”。2016年,正在运行的2013-2016奥运周期国家田径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共有133个,涉及竞走、短跑/跨栏、中长跑、跳高、撑竿跳高、跳远/三级跳、女子铅球/铁饼、女子标枪、女子链球等12个我国重点开展的项目,在训运动员4183人。另外,为了落实撑竿跳高抓早抓小,去年9月又命名建立了17个全国田径少儿撑竿跳高基地,目前这些基地已经按要求招生开展训练。这样基地数量达到了150个。
为保证人才质量,中国田径协会要求各基地严把“选材”关,将基层选材常态化,严格检查队员年龄的真实性,每个基地苗子根据项目特点实行淘汰制,对不合格的及时淘汰,并重新选新人及时给予补充。
同时基地还实现了后备人才训练营常态化、后备人才参加高水平赛事锻炼常态化,为小队员们的成长架设了高质量的平台。去年协会共举办了5大训练营、2次优秀苗子集训,参加人数超过1000人。暑假期间分别在江苏如皋、浙江温岭、四川西昌分项(群)举办了女子投掷、短跨、中长跑、跳跃、竞走7期训练营,参加的运动员共976名、教练员共197人次,并聘请了58名相关专项知名教练和专家分别到各个训练营给予指导。训练营时间与往年相比增加了3天时间,在原来安排的集中训练、教练员培训与交流、优秀苗子评选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加强组织纪律性和强化团队意识为目的的军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3月、5月和9月结合全国投掷、短跑和远度跳跃项群赛,以及江苏吴中竞走国际多日赛,还分别在成都南京和江苏如皋组织了3期优秀苗子集训,共有215名运动员、74名教练员参加,聘请了10位专家现场指导训练,并对教练员进行了培训。
在比赛方面,协会积极促成少年运动员和基层教练员分别参加了葡萄牙竞走国际赛、德国哈勒投掷国际赛、上海钻石联赛等国内外举办的11次国际赛事,出访国家包括意大利、葡萄牙、德国、波兰、越南等。另外还组织参加了7场全国高水平比赛。参加人数分别为:国际比赛477人次(运动员395、教练员82);全国比赛1291人次(运动员1049、教练员242)。这些比赛有效锻炼了队伍,提高了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提升。
与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专业性不同,全国田径业余训练大联盟更多面向是全国各地中小学、大学、体校里热爱田径运动的青少年,目前该联盟会员单位已经发展到330多个。去年,中国田径协会为联盟的队员们组织了全国田径传统学校联赛南北分区赛等一系列旨在加强交流学习的比赛,参赛学生运动员达到2400多名。大联盟还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那就是与首都体育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国田径业余训练大联盟培训基地”正式在该院揭牌。同时召开研讨会,对大联盟日常工作与组织活动和开展培训、科学研究等进行了研讨和规划。目前330多个会员单位已经有185个完成注册登记,建立了紧密联系。中国田径协会还和首都体院对全国田径传统校进行了调研,有针对性的制订了培训计划,落实了《田径青少年教学训练大纲指导用书》的编写工作。全国田径业余训练大联盟有效促进了体教结合的开展,同时也更大范围地推广和普及了田径运动。
2016年,中国田径协会经过努力,还争取使田径项目间断多年后再次列入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7月份在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的支持下,协会派出专业团队在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陕西主会场上展示了“少儿趣味田径”项目,深受欢迎。10月适时举办了2016年全国少儿趣味田径比赛,探索与社会组织联办青少年田径活动模式,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少年儿童田径竞赛指导意见》的实施。
此外,中国田径协会自2011年以来大力实施田径耐力项目高原人才开发计划,努力打造中国耐力项目特种军团。该计划面向西部高原省区,重点发掘世居高原的耐力项目人才。目前,该计划已涵盖西部9个高原省区,从事中长跑、竞走训练的青少年人数近1000人,以高原对抗赛和训练营为平台的培养选拔机制初步形成。
今后,中国田协将继续实施好高原人才开发计划,建立健全以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为主体的精英业训体系和以业训大联盟为主体、体教结合的大众业训体系,进一步扩大田径业余训练规模,夯实后备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