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打造十分钟健身圈满足百姓健身需求

 

    近年来,丹阳市着眼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较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丹阳市结合实际情况,总结经验,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制定了指导方针。

        一是完善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各类体育设施。将公共体育设施列入新建、城市改建的统一建设规划中,编制印发《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高标准规划了新体育中心,所需经费全部由市财政列支。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全市“三新”工程(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重要方面,纳入新农村建设和优美乡镇工作中。

        二是努力夯实基础,加快各类体育设施建设。全市共建成5个占地20亩以上的体育公园,一个户外营地、15个健身广场、45个全民健身工程、210个全民健身点、789片标准篮球场、3625个小篮球场地,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2.1平方米以上,基本实现了市、镇、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并集中建成镇级文体中心和村级文体活动室。目前,全市正加快推进村级体育设施精品工程建设,全面推动市、镇(区)、行政村(社区)、农民集中居住点四级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提档升级,全市所有镇(区)都已建成一个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或较高品位的体育公园。抓好在建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建设进度,争取早日竣工投入使用。

        三是积极创新机制,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体育设施,提高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经营体育设施的积极性。制定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奖惩考核机制;切实加强对原有健身设施的管理,安排专项资金对损坏严重的器材进行维修;招募志愿者对城乡社区体育设施进行监管,并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体育设施派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进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体育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是坚持社会共享,提高体育资源使用率。按照政府主导、有序组织、因地制宜、服务社区的原则,积极探索对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对外开放模式,倡导有完善体育设施的学校和部门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向社会开放,为群众提供更多健身场所。目前全市已有近40%的学校和90%的机关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实现了对外开放,运行状况良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