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花盛开——北京牛街一绝“扔掷子”
清早走在北京的牛街,看见戴着清真帽、自行车把上挂着鸟笼子去遛鸟儿的大爷,见识到被称作“牛街一绝”的扔掷子,都不稀奇。
在牛街西里一区的住宅楼之间,有一小块圈起来的土地,每天早上7点,牛街掷子队就开始活动了。七八个大汉围成一圈儿,将掷子扔、接传递。掷子有铁的、铝的,有7斤半的、有15斤的、还有20斤的。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69岁的李宽是掷子队的队长。李宽说,这掷子扔多高、扔几转都是学问,接法就有12种。李宽说扔掷子有四个境界:会、好、美、飘。练上两个月,会扔了,但是其中无悟;练上七八年,会扔、会接;而美,就是不能让观众觉得这掷子沉;飘,就是像手中没有掷子一样灵活,这功夫需要20年以上的历练。
李宽给记者讲了扔掷子的由来:古时女真族用石头做的“掷子”击打猎物。到了清朝时,扔掷子是善扑营摔跤手练习基本功的方法。清朝灭亡后,两名清朝侍卫流落到现在的牛街地区,传授扔掷子的技法。
现如今,李宽说扔掷子只是人们强身健体的健身方式而已,目的就是“强壮了去养家”。而扔掷子的手法和脚下的步法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李宽大学学的建筑专业,退休前是个建筑工程师。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牛街拆迁。牛街街道办事处怕掷子失传,找到李宽,成立了牛街掷子队。2010年牛街办事处花30万给牛街掷子队建了现在的训练场地。
扔掷子讲求“礼”。李宽说扔掷子比接掷子难,扔的前提是要让对方接到,如果对方没接到,要说一句“我的”,意思是“我没扔好,是我的过错”。要是有人干净利落地接到,大家伙儿要送上一句“好劲儿”,表示赞赏。
现在掷子队练习用的掷子是李宽在外地定做的,200块钱一个,丢了就没了;受场地限制,表演的机会也不多。李宽说,我们需要物质上的支持,哪怕是给来练的人一人一双鞋,他们也会觉得练掷子还是有人惦记的。
“掷子肯定会失传。等我扔不动了,然后呢?”李宽有些凉了心,但是哥儿几个每天练完依旧“明儿见”。
(李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