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群众体育工作新力量——文体协管员

    2013年新年伊始,广东潮州潮安县文里村的文体协管员李喜才在摩拳擦掌地准备着文里村每年农历二月廿一的“拜龙尾爷”活动,这是文里村每年开年的文体活动重头戏。
    以前,村里类似的文化活动一盘散沙,没人统筹管理,但从2012年初,广东省在全省19498个行政村采取聘用方式,建立了近20000人的农村文体协管员队伍,其中高中以上学历占96%,具备一定专业技能者占66.3%,负责农村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等文化体育工作的管理和服务,他们已成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重要力量。有了“文体协管员”,村里的老百姓盼望今年的年俗活动能既欢乐又有秩序。村里的首个“文体协管员”李喜才被委以重任。

严把关  强培训  建机制

    据悉,广东建立文体协管员队伍是按照县聘用、乡镇管理、村使用的原则,因此,文体协管员选聘的对象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文化体育特长、有乐于奉献、愿意服务精神的当地农民群众,或者是有志于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大学生“村官”和退休老干部、老教师。
    文体协管员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党的文化体育路线、方针、政策,普及文化体育知识,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体育生活。体育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和管理体育设施,组织体育竞赛与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传授体育技能等。由于绝大多数文体协管员之前仅是喜爱体育,但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业务不熟,因此,各级体育部门在培训过程中从农村体育工作实际出发,把切实提高农村文体协管员的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能力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组织培训师资,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村级体育工作管理、活动策划、活动组织、竞赛组织与编排、场地设施维护和管理等。培训的方式以乡镇为单位组织人员参加县级培训,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仅去年,全省各级体育部门就投入超过800多万元,结合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组织农村文体协管员参加超过300期的培训。
    与此同时,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专项经费作为东西两翼、粤北山区14个地级市以及江门的恩平、开平和台山市所有行政村文体协管员每人每年2400元的服务性津贴。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文体协管员由当地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给予补助。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县级文化体育部门指导、乡镇文体站管理、村委会监督、任务绩效考出”的文体协管员管理机制。

管理更完善 组织更健全 活动更规范

    农村文体协管员队伍的建立,使得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更加完善。充分发挥他们在场地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中的作用,使农村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得到定时定候的巡查和维护,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工作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使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无论在器材维护上,还是使用管理上更趋完善,继续发挥其服务农民群众的作用。
    农村基层体育组织更加健全。在文体协管员的带动和牵头下,各行政村纷纷建立起农民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秧歌队、拔河队等团队,这些体育组织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体育活动有序健康开展。
    农村体育赛事活动更加规范。以往农村体育赛事活动缺乏专人组织,活动较为松散,也形成不了体系,影响力弱。农村文体协管员充分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各行政村均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并形成制度。
    农村体育服务水平更加到位。农村文体协管员是一支具有一定体育专业知识的农村体育活动组织员、指导员和宣传员队伍,他们在村里普及科学健身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健身,组织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活动,提升了农村的体育服务水平,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农村的文明程度更加突显。农村文体协管员队伍的建立,悄然改变着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民群众在文体协管员的组织和带动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越来越多的农民养成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各种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体育生活,村容村貌得到改善,邻里更加和谐,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彰显了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张旭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