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市吴起县长官庙乡小村庄大事业

    2013年4月20日是农历三月十一,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长官庙乡梁岔村、清凉寺村和四周的农民又像过年似的,热热闹闹地欢度自己的节日——第二十一届农民运动会。

庙会上办起了运动会

    梁岔村与清凉寺村交界处有一座很小的古庙,孤零零地立在那儿不知多少年,记者问村里的白老爷子,他答,“不知道。”“这是山神庙吗?”“不,是仙神庙。”
    很早以前,方圆百里的农民都要到此烧香。因此将农历三月十一定为庙会。
    再后来,烧香与赶集同时同地进行。当时的集市特别繁荣,农民将自家的牛、羊、猪、鸡及粮食等拿到集上卖,换俩钱置办些生活用品。当时山里没有路、不通电,水缺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直到现在,农民们依然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地里刨“钱”,梁岔村和清凉寺村的村支书说,因为没有经济作物,现在农民年平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
    1992年,身为吴起县体委干部的闫红勇下基层来到长官庙乡,“三月十一(农历),看到这么多农民聚在畔畔庄,或烧香或赶集或凑个热闹,突然冒出个想法,为啥不搞个体育活动?”曾是运动员出身的他,把想法告诉了庙会会长张庆锡,得到了赞许。
    “别看我大伯没文化,可脑子很活。”张庆锡的侄子张宏繁这样评价已去世的大伯。
    1993年的农历三月十一,赶集的农民照样涌到这里,这次他们没有想到,这个集市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自这年起,梁岔村联合毗邻的清凉寺村为农民体育生活干出个惊天动地的事,这之前,农民想都没有想过。
    “第一届农民运动会设了篮球、乒乓球、拔河等十几项,赶集的农民可以现场报名参赛。”回忆当时的场景,张宏繁们依然乐滋滋的。没想到自愿参与的人很踊跃,现场特别热闹,无论拔河还是篮球比赛,处处欢笑声,两三天内农民像过年似的喜气洋洋。“村里有个婆姨,看到自家掌柜(丈夫)要拔河了,赶紧剥个鸡蛋塞到他嘴里,可是惹来一阵笑声。你知道,农村人很封建,两口子恩爱从不外露。”闫红勇说。
    回忆首届赛事,让当时任村主任的张宏繁想到了一件不高兴的事,“投手榴弹比赛,第一名竟然被甘肃农民拿走,直到现在我都特别不服气。”
    这一炮打响后,以后每年农历三月十一都要举办农民运动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学生及周边打井队、采油厂的职工都来报名,再后来“惊动”了县市省领导,并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

比赛设项生产生活化

    “第一届比赛结束后,发现参加的基本是男人,没有妇女。于是第二届设女子拔河、纳鞋垫、刺绣等项目。”张宏繁说。
    梁岔村的高新霞是个活跃人,她率先报名参加了女子拔河赛,但每队至少7人,却难住了她,“村里女子比不了城里人,害羞着呢,”高新霞说。当时她四处“求人”,终于凑够了人数,她们村得了第一名,每人奖励一个被套。现在,已是不请自来。
    再后来,张宏繁发现没有老人参加,于是又设了搓草绳等比赛,让60岁左右的老人也能参与。
    除了象棋、乒乓球等项目,抗寒保苗、地膜覆盖、剥玉米等,都是农民田间地头那些活。
    在张庆锡老人的家,记者看到他的儿媳妇,拿出几个盒子,里面装着都是纳好的鞋垫。在陕北,婆姨们都会纳鞋垫,农运会就设了这个项目。“你参加纳鞋垫比赛了吗?”“没有,我纳得不好。”老人的儿媳妇说。
    参加纳鞋垫比赛的婆姨们也遇到过“不顺心”的事,“裁判都是男的,他们不懂哪个好哪个不好,结果评出的第一名,我们不认可。”爱较真的婆姨们说。尽管这样,年年还是将自己最好看的鞋垫拿出来“显摆”,任人评头论足一番。
    作为发起人闫红勇说,没想到农民这么喜欢体育活动,以至于引来两省四县的农民,参赛人数达300人之多,观众有千人。之前,没有公路,没有交通工具,有的农民骑着毛驴走三十里山路,人笑、驴叫好不热闹;而有的农民则步行十几路赶来。现在条条大路通往村庄,农民开着三轮摩托车,把个村庄都停满了。
    吴起县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贺忠学说,受两村农民运动会的影响,现在全县所有乡镇农村都有体育活动,而且越搞越红火。
    2009年,吴起县政府为全县农民搭起更大的舞台,举办了首届农民运动会,参与人数达700人,2012年突破800人。把田间劳作搬到赛场,很受农民欢迎。
    尽管比较贫穷,但他们也有了自己的体育文化生活,这都缘于他们有了自己的运动会,使他们因体育活动而多了不少乐趣。
    梁岔村与清凉寺村两个小村庄,因自发举办农民运动会而完成了一项大事业——将农民从封建迷信中摆脱出来。

(郭卫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