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双清区渡头桥镇一片场地一片天
临近上午十点,刘志远、刘志军等几人还在镇政府门口的广场上打篮球,微微出了点汗还在场上吆喝着。说是广场,和周围广阔的田地比起来,一点也不算大。但这块前前后后20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健身广场,是周围群众锻炼的好场所。
常锻炼的人好攀谈,“我是军人,以前在广东汕头野战部队,那是个霸得蛮(能吃苦)、锻炼人的地方。”52岁的刘志远很热情地介绍自己,“退伍回来当了体户,经常锻炼才能保持军人的体魄。”47岁的弟弟刘志军补充道,每天早上打两个小时篮球精神好,来回5公里就当作热热身、歇歇脚。
场地少难阻锻炼热情
像刘志远、刘志军这样经常锻炼的群众也不少,因此最近三年每年都在这里搞起了农民运动会,项目主要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和拔河等。说起农民运动会的篮球比赛,刘志远和朋友们就聊得带劲了——
“经常踩打谷机的就是有劲”。
“平时忙(农活),没时间集训。但一听说要比赛,捧个篮球比捧个大西瓜还甜”。
“没练过扎马步,平时扛个东西走山路,还怕(拔河时)下盘不稳?”……
这里每年一届的农民运动会,渡头桥镇几乎每个村都会组队参加,12支队虽然平时在村里“集训”缺场地,但到镇上来比赛却都很踊跃。渡头桥镇健身广场附近的姚喆中学也对外开放,每天傍晚打篮球的群众比较多,“一般不打到断黑(夜幕降临)不会收场。”
老汉跳舞就是不怕丑
白天是篮球场地热火朝天,晚上则是广场舞遍地开花。晚饭过后在西湖桥头,记者在两三百人的广场舞中遇到77岁的唐魁生。十多位领舞者在台阶上一字排开,一位上了年纪的男性舞者在下面平地里跳得有模有样,比较扎眼。
作为邵阳市第四中学的退休教师,唐魁生已坚持跳了4年广场舞。回想起刚开始跳时,一堆人在背后指指戳戳,议论纷纷:
“这还有个老头呢?”
“不怕丑,青菜地里栽萝卜”。
“就这样跳,是不是秧歌队里出来的?”
唐魁生一开始确实有点难为情,有时捂着嘴偷笑看看周围,像个刚出门的黄花大闺女,又显得“贼兮兮”。而且那时他从家里走到西湖桥头需要20多分钟,中间还得歇口气。
不过坚持下来,他自称脸皮“厚”了,步子矫健了——现在见到这些熟悉的老太太、中年妇女,唐魁生都敢热情打招呼,周围人对他赞许的目光也更多了。他从家里也能一口气跑过来,用不了10分钟。为了“证明”自己的健身成果,唐魁生现场又做了20个俯卧撑。越跳越自信、越跳越开心的他,睡觉香了,肾病、风湿也离他远去了。
先出门打太极,再回家做早饭
西湖桥头是宝庆(现在的湘中明珠、资江名城邵阳)一景,邵阳市火车站则是另一景。火车站见证了近年来邵阳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站前的魏源广场则是大家晚上锻炼的好去处。历史名人“魏源”静静地看着宝庆儿女跳广场舞、打陀螺,一对对夫妻谱写一曲曲和谐之舞。任家德、刘哲阳这对老夫妻在这里跳了两年多,刘哲阳现在每天早上和大家打完太极拳再回家给老头做早餐,日子过得很自在。
江北激情广场名副其实,晚饭后的广场舞和西湖桥头一样热闹。一位跳了十多年的领舞者匡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广场舞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群众也都喜欢学。这套类似“骑马舞”的广场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自己的创新。而企业的工间操、学校的集体舞及夜晚的广场舞就是由许许多多像匡老师一样的舞者“串联”起来的——她们都参与了编排、教学,而且不计酬劳。
抽陀螺也有集散点
白天的篮球场叫好声阵阵,夜晚的广场舞妙曲连连。但有一种声音,一直贯穿于这两者之间,那就是清脆的陀螺声。
和打篮球、跳广场舞这样全身心投入、充分释放激情不同的是,抽陀螺相对更平缓,对场地、对人员组织的要求更低,也有利于遍地插空好健身。
渡头桥镇的各个村落,抽陀螺的人着实不少;但邵阳市抽陀螺最出名的集散点,是在城南公园。清晨,市民们沿着坡道上上下下健步行走,太极拳、太极剑、健身舞蹈等成为一道道整齐靓丽的景观。此时,或远或近地总能听到一阵阵清脆的响声,不像晨读的朗朗书声那样抑扬顿挫,不似觅食的欢快鸟语那般婉转百灵,但一响,接一响,干脆利落。
在城南公园的正门口,74岁的谢任前和70岁的姚祝英抽陀螺抽得有来有回。这对来自新邵县的老夫妻育有4个儿子、两个孙子、1个孙女和两个玄孙,高寿豁达的老人对健身看得很重要。早上6点起床,从家里两人一块儿跑半个小时过来抽陀螺,锻炼完再坐公交车回家,谢任前“早餐一顿能吃4个大包子”。
谢任前十一二岁时自己做过陀螺,现在花80元买了一个,陀螺对于这对老人来说有着那个年代的回味——解放初期自己动手、踏实苦干的味道。在老人看来,陀螺也在“进步”——最初陀螺的头比较尖锐,时间长了容易钻伤地板,弄坏了“公家的地板”老人很心疼。现在陀螺的头是滚珠性质的,基本上不伤地板,陀螺本身更沉了,材质也更先进了,“当时吃饱饭就不错了,都没想过(陀螺)还可以做得这么精致。”
陀螺转动起来的,可能有儿时的回忆,更有幸福未来的健康追求。
(邓宇 王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