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为高考“加分” 用运动调节心理状态
再有十来天就要高考了,不少学校都放了“自由复习假”。记者发现小区里纳凉锻炼的人群多了一个话题内容,那就是“孩子准备得怎么样?”。
“高考就像上高中时中午去食堂打饭,一秒钟几百人的上下,跑慢一点,晚一步,好吧!恭喜你!没你的菜了!用现在的流行网络语,那就是‘压力山大’啊!”保险公司职员赵月回忆着自己当年对高考的印象。
今年33岁的赵月有统计学博士学位,在保险公司工作。“从小就爱动,体育锻炼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赵月说。15年前在面对“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高考时,他依然坚持着体育锻炼,没有完全埋没在书本中,唯一不同的是,他把锻炼的时间和锻炼的内容调整了一下。
“我算是一个体育发烧友,足篮排球我喜欢,羽毛球、乒乓球我也喜欢,从大球到小球基本上我都玩,坚持每天晨练至少一小时。高考冲刺期间,我把我的锻炼时间从早晨改在了晚上,运动项目选择一些强度不大的有氧运动,我选择了游泳、骑车和散步。”赵月有条不紊地说,不少学生在复习迎考期间,经过几轮系统复习和模拟考试,许久没参加体育运动,有时觉得身体僵硬了,大脑也跟着反应迟钝,进入一种学习和心理的‘空白期’。在考前一周起每天傍晚游泳一小时或者骑上自行车兜兜风,不仅可以舒缓情绪,晚上睡觉也特别踏实,第二天复习功课精神饱满。
赵月说:“我自己除了通过锻炼来调节自己的状态外,家里也是全方位地支持,营造自然平和的环境。在家中聊天时只聊一些平时我感兴趣的话题,如体育、音乐、动漫等,让我放松下来,没有考试前的紧张感。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父母真是不容易!”
家有高考生,整个家庭难免会进入一种非正常状态。许多考生不求最后一刻猛复习,而是希望带着轻松的心态上考场,发挥最佳状态。家长该怎样提供适宜的心理支持和物理支持,帮助孩子抖擞精神,度过这个冲刺阶段就很重要。“尽人事,听天命”的道理人人都懂,“不给孩子过多压力”的话每个家长都会说,可一旦自己成为考生家长的时候,当年做孩子时的感受以及从书上读来的道理就都一股脑儿抛诸脑后了,许多的“刻意”与“条件反射动作”,都让孩子深深体会父母的热望、担忧与不信任,情绪就难以稳定。
(季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