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12全民健身发展指数上海走在前列
很多事情,上海常常走在前面。
《上海市全民健身300发展指数评估办法(试行)》的发布,以成建制、成规模、成体系论,这个“白皮书”的质地,又走到了国内的排头。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施行以来,迄今已近四年时光,各地的全民健身潮风生水起,如火如荼。2012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上海全民健身人均经费为18.6元,这一数字在国内应该不是最高,但一乘2347万的常住人口,就意味着仅为老百姓体育活动直接服务的钱,上海一年就要投入近4.5亿元。若再算上设施、器械折旧及人工等其他间接费用,相信数字就更庞大了。“大有大的难处”,作为体量超大的都市,方方面面都需要花钱,对全民健身事业,上海能做到如此程度,相当不易。
大手笔缘于高立意,正因为有对全民健身宏大意义的认识与践行,长达20页的“300指数”才能够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中国梦式的壮丽图景。在许多鼓舞人心的数字中,关于“体质健康”,有这样一组数据:2012年,全市各级体质测试服务站点共为78127人进行了体质测试,其中,75196人获得“体质达标证书”,达标率为 96.0%,比 2010 年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上海市监测结果(94.7%)又有提高,说明两年来,市民体质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这一组数据,有充足的说服力描摹上海市民的体质现状。抽样统计学原理指出,在体量足够大、样本足够均匀的前提下,千分之二以上的比例就可满足结论的得出。就像最常用的人口出生率等表达方式一样。而上海的这一监测比例已达千分之三点三。上海人平均预期寿命为81.08岁,据全国首位,“300指数”又从全民健身的视角诠释了原因之一。
还注意到一点,在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项指数评估的5个设项上,最高一级仅为“满意”,而没有银行柜台常见的“非常满意”级。这表明,“300指数”高标准却低调内敛,因为它知道政府的服务没有止境,知道宏大的全民健身事业才刚刚起步,知道还有一些发展瓶颈需要一点点攻克。总之,实事求是为宗,脚踏实地为旨,今天的一切都是为了更满意的明天。
《爱上海,没有理由》是一名中国水手描述爱上“海”的文章标题,但若以体育人、上海人的眼睛读“300指数”,会有一样的认同。
(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