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输赢享快乐—北京市民广播操决赛落幕

    清晨,刚刚经历过雨水洗刷的地坛体育馆还未从夏日的炎热中冷却,就又被健身爱好者们新一轮的“热潮”点燃,来自北京市全市各区县的600余名健身爱好者汇集在地坛,只为参加北京市市民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的总决赛,随着熟悉的音乐和口令声响起,50支队伍轮番上阵,无论是机关干部、幼儿教师,还是企业代表,都在这片赛场上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参与最光荣  运动最快乐

    来到这里的50支队伍,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之后脱颖而出的,能够进到总决赛的赛场,自然也有几分紧张。“崔姐,咱抓紧时间再练练,等会可别出错。”来自怀柔区环卫中心一队、二队的24名选手似乎对自己的表现格外在意,她们口中的“崔姐”正是这支队伍的领队崔瑞连。据她介绍,自己队伍中的姐妹们都是工作在一线的环卫工人,为了不影响日常的工作,她们每天早上四点起床,五点到岗,一直工作到12点休息一会,到下午两点准时到单位集合练习广播操,有时候一练就练到下午五点。
    “她们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让我感动。”崔瑞连说,练到最后,其实动作是否标准都已经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希望在比赛中要体现出环卫工人的精神面貌。队伍中的另一位“领军人物”,怀柔区环卫中心基层支部书记张英杰在赛后告诉记者:“虽然职工们平时的工作都非常辛苦,但她们都乐于参加类似的活动,希望让全社会更加了解环卫工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同时在赛场展示环卫工人吃苦耐劳,积极奉献的职业形象。”
    在本次参加广播体操总决赛的队伍中,类似怀柔区环卫中心的队伍并非独一无二。虽说是“总决赛”,但输赢早已被人们抛之脑后,就连比赛的总裁判长,第九套广播体操创编人之一、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主任马鸿韬都坦言自己在执裁过程中被参赛选手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阳光气息振奋不已。

政府要服务  百姓要健康

    随着最后一声广播操口令的结束,第九届北京市全民健身体育节的活动也临近尾声,回忆近两个月来全民健身体育节的进程,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丽莉表示,本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在制订活动方案时的几个原则目前都已顺利实现了,体育节也在事实上成为服务型政府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的一种方式,在体育节的活动设置中,把老百姓的需求作为体育节活动项目确定的依据。同时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体育节活动完全的零门槛,让所有人在体育节各项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便自己不具备任何体育技能,也可以参与到体育节的活动中来。
    在近两个月的体育节期间,令人印象深刻的活动并不在少数,李丽莉在悉数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体育节活动时表示,首次在体育节活动中出现的北京市优秀健身团队交流展示会和北京市广场健身舞交流展示都让她感受到了体育节意义的变化。

节日是载体  活动是形式

    据李丽莉介绍,原来北京市晨晚练辅导站是4905个,后来将晨晚练点纳入区县体育总会备案管理之后,经过梳理,现有团体6645个,今年通过搭建团队交流展示的平台,把群众身边的组织和活动用政府的行为,用体育节这样一个载体,把它展示出来,进一步促进团队不断的扩大,活动不断的规范,优秀的项目还可以进一步的推广。同样,为了进一步促进广场健身活动的开展,今年体育节也把广场舞定义为一个全民健身的主打项目。“在体育节短短的几十天里,可以说节日只是一种载体或者说只是一种形式,体现了政府为老百姓健康生活的服务的职能,也是美丽中国,美丽北京的一个重要表现。”
    展望未来的全民健身体育节,李丽莉相信,因为全民健身事业的不断发展,在第十届体育节举行的时候,肯定届届有不同,届届有新意。今后的体育节也更应该变成市民的节日,真正让老百姓参与健身娱乐,从中享受健身的乐趣,成为政府服务民生的一种方式。“今后体育节无论多少届,肯定是向着更普及、更广泛、更便于参与的方向发展,它的娱乐性、广泛性、健身性都应该更强,应该成为一个惠及民生、服务百姓的民生工作。”

(杨卓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