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和体质抽测结果显示全民健身见成效
“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公布后,记者就本次抽测的有关情况专访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主任田野。
田野说,《全民健身条例》规定要定期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的现场调查和体质监测,把它作为全民健身计划、发展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依据,此次抽测就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的一个措施。此次抽测之前,上一次对群众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是2007年做的,体质监测也是2010年的结果,这么多年来我国国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状况发生了变化、体质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做这次调查。
这次抽测有两个特点,首先是把参加体育活动状况和体质监测同步进行,这样就可以将体质变化产生的原因和体育健身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次就是采取抽样方式,抽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区市,在各省区市中又选取了3个点,包括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不发达的地区,这保证了样本具有代表性,同时又使调查更有效率。对于本次抽测,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相关的10个省区市也给予高度配合,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作,时间虽然短,但在方案的设计、实施、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中严格把关,保证数据的准确。
对于本次抽测的结果,田野进行了相关解读。
他认为,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例与以往调查相比高了4.5个百分点,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数据。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是一个固定的、有规律的、长期坚持的人群,能够提高4.5个百分点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这是我们长期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所取得的一个成效。另外,还有一个数据也值得关注,就是在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中,每周参加体育健身活动1次以上的人数达到了78.1%,这表明这部分人群基本上形成规律性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有了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庞大人群,对于体质和健康的正面影响应该是长期的、有效的。
田野介绍,我们调查了18种运动健身方式,排在前两位的健步走、跑步都是有氧运动,而有氧运动对于提高不同人群体质和健康水平是最有效和最安全的,这体现了居民在选择运动方式上是有科学性的。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大家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发展,骑自行车、街舞、各种球类活动的趣味性比较好,也体现了体育健身项目的丰富多彩。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见到了成效。根据调查结果,有61%的人在单位、住宅小区、公园的体育健身场所进行锻炼,而且这点在乡村居民中也有所体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也见到成效。
田野说,在全部人群中有8.2%的人受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这个数据虽然看上去不高,但和上一次调查相比却增加了1倍,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社体指导员还有较大的缺口。
此次抽测结果中,居民总体的身体机能、素质水平基本持平,某些指标有所下降。田野认为,在现代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这样也是一个不小的成绩。
田野认为,通过此次抽测,我们也发现还有一些问题留待解决。首先就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还有进一步增加的余地,特别是20-39岁的人群中;其次,群众健身方式的多样化需求在增强,我们要进一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专业化体育设施和运动健身指导的需求;超重、肥胖比例人数的增加表明,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需要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对抗”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导致的体质下降趋势。
(蒋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