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辽沈望全运——变了 急了 动了 想了

    仲夏,高温洒在辽沈大地。伴随着城市的喧嚣,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此时,当地人们的工作、生活一如往常又不同于往常,因为他们已清晰地听到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日益临近的脚步声。
    “十二运”是辽沈百姓关注的大事、喜事,尽管赛会只有10多天,但由此展开的一系列筹备工作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情境一:市府广场的健身
 时间:8月9日7时30分至9时
 地点:沈阳市市府广场

    目击:穿过薄薄云层的炙热阳光顷刻就抬高了广场的温度,即便原地不动,也很快就会汗流浃背。广场上空飘荡着十几只风筝,它们仿佛在与骄阳竞逐,比比谁站得更高。
    顺着那细细的风筝线找寻操控者,他们似乎并没有感到高温在身边蔓延,依然仰望天空,并时不时拽一下手中的线板,几乎整个人已陶醉于蓝天里。
    广场北侧习练太极剑的人群并没有因高温与烈日而退却,尽管他们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伴着音乐节拍,做起各种动作认真规范,一丝不苟;广场西侧有几个戴着头盔、身着护具的轮滑者,他们两脚轮流蹬地,快速滑行;在广场其他区域,还有打羽毛球、踢毽子等群体。
    9时许,广场中心的喷泉随着强劲音乐的奏响而有节奏地喷放,时高时低的水柱吸引了近百名游客,一些勇敢的孩子身着雨衣在其间奔跑穿梭,在他们的带动下,还有更多人跃跃欲试。
    采访:68岁的袁迎春舞完太极剑后与同伴坐在石凳上休息,从沈阳故宫博物院退休后,她习练太极已10年,几乎从未间断。
    “市府广场改建竣工开放后,我和其他老人又回到这儿来练太极,大概一个月了。原来广场上健身的人也非常多,但由于年久失修,坑洼不平,一不留神就容易受伤。”袁迎春说,市府广场的改建得益于“十二运”在辽宁举行,“这是我们辽宁人的喜事!谁家办喜事不都得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别人看着舒服,自己心里也敞亮。”
    袁迎春告诉记者,随着“十二运”临近,她越来越感受到身边发生的明显变化——许多街道变宽了;城市建筑变靓了;花草树木变多了;天空逐渐变蓝了;不文明的行为变少了……“关键是人们的心情变好了!”袁迎春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虽然我不可能像运动员那样直接参加全运会,但我可以充分享受全运会带给这座城市的改变,这也许才是我们辽宁举办全运会最本质、最实际的意义。虽然这是无形的,但我通过锻炼,可以把它转化为有形的。”
    37岁的汪卫华从吉林四平带着妻子和女儿到沈阳旅游,在他眼中,这座城市已经陌生,“7年前我曾到沈阳出差,那时这里的街道大都比较窄,而且没有这么多高大的建筑,现在都不认识了。”他说,没想到一次全运会能带给一座城市如此之大的变化,“真希望吉林也能申办一届全运会!”

情境二:奥体外的老与小
时间:8月9日10时30分至11时
地点:沈阳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南门外

    目击:一场阵雨袭过,沈阳的空气随之清新。经过洗刷,奥体中心体育场的外立面也变得非常洁净。
    从奥体中心南门外经过的人群中,不时有人会向里张望,虽然他们看到的仍是那座与之前相比没有什么任何变化的体育场,但眼神中却流露出热切期盼——“十二运”就要来了!
    在人群外,一些自行车爱好者穿着色彩鲜艳的骑行服或结队、或单独从非机动车道上飞快驶过,格外显眼。
    采访:“我骑自行车锻炼已经两年了,每天骑行50公里左右。以前我的血糖有点儿高,自从骑自行车以后,身体越来越好。”闲谈间,65岁的辽宁省职机关退休职工刘景富拿出他的沈阳市自行车协会会员证,在一身蓝黑相间装束的映衬下,他似乎也变得年轻了。
    “以前浑南一带都是荒地,如果不是因为奥运会(沈阳是2008年奥运会分赛场)和全运会,哪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呀!”刘景富挥手指向奥体中心及其周边的场馆,以及四周的建筑物,骄傲的神情也在不经意间流露,“我平常喜欢篮球,再过几天等全运会开幕了,我肯定去看比赛。”
    刘景富尚未远去,两个扒在奥体中心外护网上的孩子又吸引了记者的视线。
    “你们在看什么?”
    “全运会。”
    “全运会还没有开始。”
    “快开了!”
    进一步了解得知,两个孩子分别是沈阳市浑南一小五年级的学生陈石、刘一杨,他俩非常喜欢体育,等全运会已等得有些着急了——
    “叔叔,您说全运会怎么还不开始呀?要是真等到8月31日,我们就该开学了,那时候我爸我妈又不让我看电视了。”刘一杨一脸无奈。
    相比之下,陈石显得沉稳一些,“别急,我爸说了,到时候会买票,我跟你妈好好说说,带你一起去现场。”不过,他紧接着又补充一句:“我爸说了,绝对不能影响学习。”
    陈石在学校喜欢踢足球,一到课间就和同学去操场试脚,几乎天天进球;刘一杨则擅长打排球和乒乓球,每天都会操练。
情境三:社区内的乒乓球
时间:8月9日16时30分至16时45分
地点:沈阳市沈河区平顺社区

    目击:雨过天晴,闷热再次袭来。尽管如此,但居民们仍三三两两地来到社区内的健身路径,他们大多喜欢打乒乓球,相继拉开架势,准备上场较量。
    采访:张明奇,沈阳市化工二厂退休职工,今年66岁,虽是位女同志,但对足球特别着迷,只要沈阳举行足球比赛,必到场观战。“我是铁西体育场的常客,就是爱看球,都快70的人了,瘾还是特大。”对于全运会,张明奇也在摩拳擦掌,“听说85%都是低价票,二三十块钱的也挺多,都到家门口了,看全运那是必须的!”
    与张明奇持相似观点的还有陈金金,一位在当地从事工程建筑的年轻人。陈金金家在江西上饶,目前随上海建工五建集团参加“沈阳中街·九龙港”工程的建设。他每天下午都到平顺社区打乒乓球。
    “到现场看全运会千载难逢,如果不是因为施工来到沈阳,我这辈子可能都不知道全运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绝对不会错过。”说完这话,陈金金又投入到与对手的乒乓球交锋中。
    61岁的路宽告诉记者,全运会与她的直接距离有些远,“但它传递的是一种运动理念。不要光看人家运动员在那儿蹦蹦跳跳,咱自己也得练起来。别的不说,锻炼好身体,不给子女添麻烦是最实际的。”
情境四:夜幕下的大凌河
时间:8月9日21时30分至21时45分
地点:朝阳市凌凤大桥上

    目击:举办全运会男排决赛阶段比赛的朝阳市体育馆位于大凌河东岸。同沈阳相比,这座小城静谧而凉爽。
    站在凌凤大桥上眺望远处若隐若现的群山,沐浴着河面上吹来的习习凉风,不禁心生惬意。
    当天,男排比赛休战,桥栏边有几位垂钓者默默陪伴着不远处的体育馆,他们似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采访:大货车司机丁利军当天刚好在家休息,钓鱼是他的业余爱好。
    “开车与安全绑在一起,时刻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所以我平时靠钓鱼放松放松。”由于在朝阳市仅进行全运会男排决赛阶段的比赛,而且时间不长,所以并没有引起丁利军的特别关注,“有没有全运会咱们都应该一个样儿。朝阳市的治安状况平时就特别好,即使没有全运会比赛,我们也会一如既往。”
    采访结束前,丁利军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心愿,“希望有一天,朝阳能举办奥运会!”
    ……
    结束语:辽沈一日,从沈阳到朝阳,记者深切感受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全运会的期待与关注,也许袁迎春老人接受采访时讲的一席话能代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全运会只是促进城市与地区发展,提升市民素质的一个契机,虽然这个过程比较短暂,但由全运会引发的各种正能量应该更为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李刚  史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