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健身成湖北武汉某镇农民生活新风尚

    对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三里桥镇的居民来说,白天要干农活或务工开店,抽出运动健身的时间不现实。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夜晚健身。走路、跑步、跳舞、打篮球,这些都是他们健身的方式。

篮球场上,年轻的心在飞扬

    这个秋天的夜晚,空气里透露着寒凉,但三里桥镇休闲健身广场上,却热度不减。“自从有了这个休闲健身广场,天天热闹得像过节。”该镇文化站站长丁迎利说。
    据她介绍,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育工作,不断加大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投入。2011年,三里镇投资达240万元建设了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广场内设有标准灯光篮球场一个,羽毛球场两片,室外乒乓球台四片,广场一侧有一条长达150余米的健身长廊,各类健身器材20余件,并铺设了健身路径。
    到了去年,新建了广场室内健身活动室,配置室内乒乓球台两片。镇里又投入100余万元为14个村新建扩建村民健身广场,全镇广场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今年,镇上再次投入20余万元新建500平方米的标准化老年门球场,给农民们带去了更多欢乐。
    在一旁的灯光篮球场上,56岁的梅昌剑将手中的篮球投出一个优美的弧度,稳稳落进了篮框里,他高兴地应道:“我们的夜生活充满正能量!”
    梅昌剑可谓是铁杆健身爱好者。他介绍,年轻时就在农村干农活,现在虽然生活越过越好,但劳动惯了,一天不动浑身不舒服,加上近年来在镇上从事行政工作,动得越发少。于是就开始跑步,坚持有十多年。每天早上上班前、下午下班后,他都绕着镇里的小路跑上一两个小时。
    随着镇上体育休闲广场的建立,他加入了镇上的篮球队,原因是年轻人多。梅昌剑发现,和年轻小伙一起打篮球,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充满了朝气。现在他每天晚上6点到8点半,雷打不动到广场打球。
    梅昌剑说:“农村的夜晚,不像城里,生活那么多彩。干完了一天的农活,工作也累了一天,只有夜晚健身时间充裕,心情更放松。”

健身广场,舞蹈跳出好身材

    在和救命寺村的王安丽、梅慧芝、王三娥农家妇女闲聊时得知,她们从电视上见到城里的男女老少都在跳健身操,很受启发,感到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闲来无事打麻将、闲谈天,生活方式应该追求健康化、时尚化。于是,几位妇女一合计,决定利用晚上学跳健身操,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提升了生活质量。
    每当村里路灯亮起来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妇女姐妹们就相聚在健身广场,村妇联主任王安丽将自己从网上学的健身操,教给大家跳。别看这些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平日里双手拿惯了铁锹、锄头,在棉花地里一钻就是一整天,现在跳起舞来也同样有板有眼。
    王三娥参加健身队后,天天坚持锻炼身体,她告诉记者:“音乐节奏欢快,舞蹈动作优美,现在感到身体明显好多了,精神也愉快,睡觉睡得香,最重要是体态变苗条了!”现在多数人已养成了每晚锻炼一小时的良好习惯,健身操已成了本村妇女的生活“必需品”。
    此外,王安丽等村社区体育骨干还充实着文化体育管理员,对他们进行体育设施管理、维护、活动组织等知识培训,使得体育设施管理维护有人抓、有人做。逐步实现“场地坏了有人补、器材坏了有人修、场地脏了有人清、比赛活动有人组织”的“四有”目标。与此同时,通过做好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带动了周边群众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给他们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和身体的健康。
    夜渐渐深了,健身广场上的人们带着快乐而满足的身影离去,暖暖的灯光下,广场安静而美好。

(邹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