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化门社区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全覆盖
位于北京景山街道西部的黄化门社区有4000多常住居民,毛泽东、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在这个社区居住过。1998年这里创建了北京首个全民健身乐园,2005年又挂牌成为北京开展“体育生活化”试点的首个社区。作为北京最早的一批受益者,黄化门社区的居民们深深感受到了倡导“体育生活化”以来,小区体育软硬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九年建设硕果累累
体育成居民“第五生活元素”
家住黄化门社区吉北9号的冯锡善阿姨,是这里的老住户了。每天清晨,冯阿姨都要到社区的全民健身乐园进行晨练。如果哪天不去,她甚至觉得“这老胳膊老腿还真不得劲呢!”
可在“体育生活化”开展以前,黄化门社区的居民们可没这么好的锻炼环境。冯阿姨告诉记者,由于社区全部是平房,是典型的旧城区传统街坊型社区,过去居民们想要健身锻炼,必须到有一街之隔的景山公园和北海公园去。让冯阿姨高兴的是,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提出了“体育生活化”理念,并于2005年将黄化门社区设为北京首个“体育生活化”社区创建试点。如今经过9年的发展,不仅“健身乐园”经过了二次改造,设施更多、适应人群更广,健身器材也开进了寻常百姓家。体育逐渐成为黄化门社区居民们除“衣、食、住、行”外的第五个生活元素。
黄化门社区的变化并不是个例,如今像这样的“体育生活化”达标社区,北京共有1453个。在这里,全民健身组织、设施、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质测定六个方面得以全部落地,形成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核心工作在社区落实的可喜局面。
顶层设计试点先行
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
在“体育生活化”社区的创建过程中,北京市体育局采取了“顶层设计 试点先行 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案。在将黄化门社区确定为首个“体育生活化”社区创建试点后,北京市体育局随之展开了一系列“注重实际工作与理论相结合”的摸索。
在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中,北京市体育局边尝试边总结,在当年底形成了“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在随后的三年工作中,又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建设标准,于2010年制定了《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标准》,完成了“理念提出 试点先行 制定标准”的阶段性工作。
更大的契机出现在2010年9月。当时北京市社会办联合31个委办局,推出了《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北京市体育局果断抓住契机,将达标标准纳入其中。随后,这个标准又被先后纳入《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改革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六型社区”建设标准》,为“十二五”的“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工作“全覆盖”奠定了基础。
据北京市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朱宏介绍,经过9年的探索和努力,目前北京市的“体育生活化”达标社区已占全市社区总数的52.4%,而且这个数字还将不断增长。预计到2015年北京市的2778个社区将全部达到“体育生活化”社区标准。不仅如此,为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北京市体育局还在积极研制地方标准,并将通过市质监局立项,于2014年出台《社区建设与评定标准-体育生活化社区》地方标准。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体育生活化”迎来提档升级
在朱宏看来,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便民、利民项目。不仅是未来北京市社区体育工作的基础和构建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保证,更是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提升社会服务的根基。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为进一步提升北京市“体育生活化”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北京市体育局从2012年11月起,率先在东城区展开了“体育生活化”社区提升建设试点工作。同样是采取“试点先行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的模式,力争通过试点,形成包括文本平台、环境平台、信息平台和活动体系在内的“三个平台一个体系”的管理与发展模式。
据东城区体育局局长吕德成介绍,在这一模式中,文本平台主要是形成市、区、街道、社区不同层面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成为工具书;环境平台为社区环境建设的总规划,使社区居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信息平台是实现社区信息的交互网络,便于政府部门了解社区工作,同时社区居民也能在这里及时了解政府政策、科学健身知识和社区工作信息;活动体系则由健身团队和社区、街道、区县、市级活动组成,科学健身指导与日常体质测定等也将纳入其中。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具体试点中,体育部门也将硬性标准与弹性标准相结合,采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方式,请社区居民参与意见。在东四街道豆瓣社区的提升建设中,记者就注意到这样的细节。社区公园内不仅规划有适合普通人锻炼的健身路径、球类场地等健身设施,还专门开辟出了一个康复区域。调研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当初进行环境调研时,他们发现公园内常有康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但因为缺乏固定场地,训练常常被迫中断”。也正是考虑到这样的实际需求,在广泛征求民意后,相关单位在整体设计中特别规划出了“康复区”,并参考国家对康复训练设施的标准进行了具体设计。同时,还在园区内增设了穴位按摩图、康复小知识等科学健康展板,贴心的设计受到了居民的一致赞誉。
破解难题深入创新
积极探索工作机制新模式
进入2014年,北京市体育局也将围绕“破解难题,深入创新,探索工作机制新模式”的主旨,继续深化试点工作。朱宏介绍,今年的“深化”将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内容:一要在提高百姓体育健身意识方面求突破;二要将体育工作纳入医疗服务范畴,发挥体育干预对医疗康复的促进作用;三要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上岗率,尝试在“体育生活化”社区中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岗位,建立、完善全民健身团队和志愿服务队伍;四要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工作标准,总结各型各类社区的发展模式;五要探索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体育工作切实扎根基层、服务百姓。
此外,今年北京市体育局也将更加注重部门协作和共同推进,将把“体育生活化”社区的提升建设“作为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建设、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新举措”。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还将强调因地制宜的方式,进一步为社区居民提供就近就便的体育健身设施。推进东、西城区的“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并将把两区的成功经验在全市进行推广。
(卢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