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花毽义务培训点
疾如飞天流星,轻若蜻蜓点水,低似蝶舞花丛,高像群燕展翅。这是记者日前慕名来到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文化宫露天小广场目睹到花式踢毽运动在这里得到火热开展的景象。只见数十人分成几组在这里围成几个大圈子踢着毽子,你来我往,有说有笑,想怎么踢就怎么踢,想踢给谁就踢给谁;技术精者,能用颈、额、口、鼻、背、腹、胸代足,把小小的毽子玩得千回百转,但见毽影飘飘;不少街坊则全家出动,在这里全神贯注地听取花式毽球教练的讲解和观看动作示范。这样的情景自2012年5月9日起,番禺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花式毽球义务培训点开班以来逢每周周五晚上7点半至10点都会在这里上演,风雨无阻。
小小毽子增进和谐的家庭关系
近两年来,在番禺区体育局、番禺市桥文体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番禺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花式毽球培训点由曾获得“2012年广东省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的潘伟璘牵头并担任主教练,共开展了80多期的花式踢毽公益培训,受惠民从达到5000多人次。前来接受花式毽技培训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有政府公务员、有学校老师、有在校学生、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社区、乡村的踢毽爱好者。通过面对面传授花式毽技,让大家认识花毽运动对健脑、健心、健体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老先从腿上见,而踢毽运动就是让人的腿脚更灵活,从而达到让老年人延缓衰老让青少年健身益心的功效。
在参加培训班的学员中,有不少是全家齐上阵的,一家三口,以毽健体,以毽交心。小小的毽球架起了增进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的桥梁。素不相识的学员通过以毽会友,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市桥街东兴社区的麦惠红学员一家成为花毽培训的常客,她的儿子表示逢周五到市桥文化宫练习花毽已成为习惯。不少家长更是把周五晚上带孩子来文化宫踢毽作为刺激孩子平时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鼓励,不少家长说:“只要你平时认真学习,我星期五晚上就带你去市桥文化宫学踢毽。”
花式踢毽运动成为健康生活方式
向市民义务传授花式毽球的盘、绷、拐、膝4种基本技术以及花式动作是该花毽培训点的授技核心内容,不少前来学毽的街坊已掌握了这4种花毽基本功,一些悟性以及勤奋的学员甚至掌握了有一定难度的“佛顶珠”(用额头接住下落的毽球)、“倒踢紫金冠”(用脚底将落在身后的毽子踢回体前)等花式动作。来自湛江徐闻的陈伟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他的盘、绷、拐、膝4种基本技术已练得控制自如,他还用在这里学到毽技向单位的同事传授,真可谓是“独毽乐不如众毽乐”。
在80多期的义务花式踢毽培训班中,有时会遇到雨天,而热情的学员风雨无阻,便从露天小广场转移至在市桥文化宫的文化长廊里练毽。在第2期培训班更是遇到暴雨,而该晚到场训练的学员仍然达到近40人,家住钟村的钟村第二小学麦艳梅老师不畏风雨,花了近一个小时从钟村搭公交车来到市桥文化宫文化长廊接受教练的指导。“贵在坚持,我相信自己的不懈努力能把花式毽技学到家,成为自己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一位正在跟随潘伟璘教练练毽的沙头中学初三学生阿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在现场看到,花式毽球教练潘伟璘对前来学毽的50多名街坊一招一式进行耐心讲解和示范。在街坊的要求下,他还进行“龙盘玉柱”、“蜻蜓点水”等花式毽技的展示,深受欢迎。难能可贵的是有着20年毽龄、在当地毽坛有着“穿花蝴蝶”绰号的潘伟璘教练是番禺日报社的一名资深体育记者,平时工作繁忙,但他近两年来风雨不改地每周五晚率领他的助教前来对父老乡亲进行义务授技。潘教练还经常自掏腰部买来一箱箱的花式毽球供大家练习。
努力让花式踢毽运动遍地开花
近两年来,番禺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花式毽球义务培训点的教练、助教们除了逢周五晚在市桥文化宫小场义务授毽外,还应大岗镇灵山公园、番禺义工联钻汇广场驿站、桥创家庭服务中心等组织的邀请,前往义务授毽,努力让花式踢毽之花盛开番禺。
去年1月21日,应苹果树社会活动中心、桥创家庭服务中心的邀请,花式毽球教练们和优秀学员还来到桥南街南区公园足球场向50个家庭义务传授花式毽技。一位毽友在参加完活动后还即兴赋诗一首:万般自在皆毽缘,毽儿飞飞处处缘。悉心惜缘缘流长,咫尺天涯毽相连。
罗边小学、穗石小学、文边小学、海傍小学……,番禺区的不少校园亦留下了番禺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花式毽球义务培训点教练、助教不遗余力义务传授花式踢毽的身影。
“番禺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在刚成立时,番禺区体育局长谢立新就向首批教练员赠以良言——‘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必有建树’,我当时听了就暗暗下定决心,这辈子就利用业余时间专注投入传播花式踢毽运动,让更多的人爱上花式踢毽,并让他们通过从事花式踢毽运动让身心两相宜和促进家庭和谐从而达到为推动社会和谐作贡献。”临别之际,潘伟璘发自肺腑地对记者说。
(黄心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