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绩新特点2013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回顾
2013年,全国群体工作继续以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工作方法为重点,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进一步实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机制,经过各级体育部门、各单项协会、行业和人群协会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工作局面进一步开拓,工作方法进一步转变,全年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呈现出新特点。
大群体工作格局
取得新进展
一、“政府主导”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的能力以“三纳入”的水平和质量为重要体现
去年底,体育总局连续第四年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务院法制办组成联合检查调研组,赴新疆、河南、广西和山东4省(区)检查调研《条例》和《计划》贯彻落实情况。截至去年底,地市级“三纳入”总体覆盖率达到97%,与前年相比保持平稳状态。在县区级,“三纳入”总体覆盖率接近93%,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县级政府“三纳入”覆盖率在去年有了明显提高。各省在“三纳入”基础上各展其能,扩大纳入的范畴。其中,北京市已连续12年将全民健身工作列入市政府办实事项目和折子工程,纳入健康北京和健康北京人规划,纳入卫生、教育、科技、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等14项相关工作中。辽宁、安徽、广西等省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对市政府年度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广东、江苏、福建、吉林、贵州等省把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和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分钟体育健身圈、多功能运动场建设等全年重大建设项目作为为民办实事和体育惠民的任务项目,湖北省、市州和县(市、区)均把全民健身一项内容列入当地政府年度十件实事之一。
二、“部门协同”主要体现在中央和省两级全民健身协同工作机制日益健全
从中央层面看,体育总局已连续三年召开了由中央、国务院28个部委(办、局)参加的贯彻实施《计划》工作座谈会,有效推动了中央层面“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的运转。总局系统内部也连续两年召开了总局机关及京内直属单位全民健身工作会议,推动了系统内“大群体”工作格局的建立。总局的做法示范带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大群体”工作格局的建立。在省级层面,截至去年底,共有9个省(区、市)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8个省(区、市)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还有9个省建立了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由各部门定期向政府领导通报本部门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工作进展,研究解决需要多部门协同落实的问题。陕西体育局工作靠前,主动与发改部门进行规划和项目对接,参与修改《陕西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陕西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将体育的内容先行融入各类规划和标准中,为落实“十二五”规划项目及资金打好基础。
三、“全社会共同参与”主要体现在各级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组织,各级行业体协、人群体协等“条形”体育组织,各类健身俱乐部和健身团队等“块型”草根体育组织,群众体育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新闻媒体和热心全民健身的企业及各界社会人士等对全民健身事业的参与上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正是有了全社会方方面面对于全民健身工作的支持和参与,才有了群体事业的燎原之火、破浪之船。通过去年的检查调研统计,全国已有90.3%的地(市)成立了地(市)级体育总会,成立地(市)级体育总会数量占本地区地(市)数量80%以上的有26个省(区、市),其中21个省(区、市)的地(市)级体育总会达到了全覆盖。已成立县级体育总会的县(区)占全国县(区)总数的69.4%。各级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展健身项目人口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他各类体育协会和社会组织在推动行业人群体育工作发展、开展日常性健身活动、加强群众体育理论研究、营造良好健身舆论氛围、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取得新成效
一、场地设施建设管理,以推进实施《“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为重点
在场地设施建设管理方面,去年以推进实施《“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为重点,体育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了《规划》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案,下发通知明确了体育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在落实《规划》中的职责分工、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组织召开了《规划》培训会议,对《规划》实施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和项目建设管理培训。
去年总局共投入彩票公益金13.3亿多元,支持地方建设各类健身场地设施。其中,投入7.118亿元,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近5万个;投入4.15亿元,资助地方建设“雪炭工程”项目190个;投入5000万元,命名资助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5个、户外活动场地45个;投入3479万元,支持东部8省(市)和宁夏建设社区多功能运动场。还安排专门经费1750万元用于支持老年人、解放军、残疾人及重点单位建设场地设施和购买健身器材。总局的投入带动了各级政府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据初步统计,《计划》颁布(2011年)以来,全国各省(区、市)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经费累计投入约523.5亿元,其中各省本级经费累计投入44亿元,地(市)本级经费累计投入404亿元,其他经费累计投入73亿元,全国用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地(市)级财政投入(含彩票公益金)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社会资金等其他经费投入成为重要补充。
为加大宣传推行新国标的力度,总局去年进行了示范性全民健身室外健身器材招标采购工作,预算安排5100万元采购室外健身器材1192套。全运会期间在沈阳奥林匹克公园内建设了新国标器材和创新型器材示范园,开展了新国标器材的推广。
二、群众体育组织建设,注重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相结合,改革创新培育发展群众体育社团发展的体制机制
去年体育总局召开了群众体育组织建设研讨会,围绕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政府规范、服务、扶持的措施与方法等方面开展了调研。起草了《中国群众体育组织发展报告》、《关于加强群众体育社会组织工作的指导意见》、《群众体育社会组织活动指南和管理服务规范》(暂定名)、《体育部门向群众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暂行办法》(暂定名)、《扶持群众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定名)等法规文件。审定了2447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了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803名。目前,全国注册培训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35万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7万多人,已有24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有45.7%的地(市)、28.6%的县(区)成立了本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
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方面,去年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红红火火过大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全年组织优秀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科技工作者、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大学师生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示范性活动,资助10个项目协会结合全国性赛事活动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
三、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突出全民性、参与性、互动性和综合性
去年8月8日是第五个全国“全民健身日”,体育总局主办的主题活动以“创新、俭朴、务实、惠民”为原则,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天天都是健身日”理念,打破举办开幕式的传统方式,取消活动开幕仪式,集中办好科学健身指导、青少年阳光体育、老年人快乐健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以及奥运体育文化六大板块活动,突出各项活动的全民性、参与性、互动性和综合性,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各地举办的赛事中,上海市秉持“政府做实事、协会办赛事、媒体讲故事”的理念,创办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多元办赛、多方参赛、集中决赛,共开展足篮排、乒羽网、田游水和广播操等10个大项2669场比赛,吸引了约128万市民热情参与。重庆、天津、浙江、广东、福建、广西等省(区、市)举办了全民健身运动会、体育大会和体育节,项目设置多,比赛场次多,参与人数多。
总局去年还重点组织推广了广场健身操(舞),征集原创广场健身操(舞)作品,组织举办展示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体育总局联合相关部委开展针对不同人群、各具特色的体育健身竞赛和活动。联合国家民委筹备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联合全国老龄办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联合农业部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联合全国总工会举办了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与全国妇联联合举办了妇女骨干培训班,联合各级残联和残疾人体育组织广泛开展残疾人健身康复锻炼活动。各地体育部门也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人群健身活动。
群众体育各项基础工作
呈现新亮点
——在资金投入方面,通过对体育总局和各省用于全民健身经费统计结果看,2013年,全国用于全民健身经费共197.59亿元。从支出内容看,用于场地设施147.24亿元,占74.51%;用于组织建设8.38亿元,占4.24%;用于开展活动33.27亿元,占16.84%,用于科研和宣传及其他8.70亿元,占4.40%。从中央财政投入(体育总局本级)情况看,2013年体育总局用于全民健身20亿元,比上一年的16.21亿元增长23.38%。其中财政拨款0.32亿元,与前年持平;彩票公益金19.68亿元,比前年的15.89亿元增长23.85%。从地方财政投入(地方体育部门)情况看,2013年全国地方用于全民健身170.21亿元,比上一年的90.1亿元增长88.91%。其中财政拨款105.72亿元,比前年增长192.04%;彩票公益金64.49亿元,比前年增长19.65%。
——在表彰奖励方面,为发挥重大群体表彰对社会各方参与全民健身的调动作用,去年,总局对全运会群先评选表彰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改革,体现了面向基层,突出一线,共有2978个单位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496名个人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他们中的392名代表在全运会期间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总局去年在加大科学健身指导和信息发布力度方面有所创新。首次在10省市启动并完成了全国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在“全民健身日”前发布了抽测结果。会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完成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修订工作,年底前公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根据《计划》评估的需求合理调整了第四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的年份,完成了国家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第一期试点工作。为指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科学健身,组织编写了《科学健身指导丛书》和发布了《全国新农村科学健身书库目录》,向乡镇、村全民健身和文化活动站点以及农家书屋发送或捐赠了书库制品。
去年,总局继续按照《“十二五”群众体育干部培训规划》举办了各级群体干部培训班和多期专项培训班,共培训全国群体干部超过千人。启动编写了《群众体育工作手册》和《中国群众体育年度发展报告》(群众体育蓝皮书),为加强群体工作规范化做出了尝试。
——在绩效评估方面,一些省结合总局试行的《计划》评估标准探索性开展了工作绩效评估。上海市公布并完善全民健身300指数评价体系,采取第三方评估,就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项指标,对上海的全民健身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全方位测评,向社会发布了《201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北京体育局根据《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对区县进行了中期评估,形成了《<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期评估报告》。江苏省公布了《全省“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河南省通过对《全民健身计划》任务细化分解,制定了《2013年河南省全民健身评价体系》,共分综合事项、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志愿服务、国民体质监测、青少年体育、全民健身宣传8个大项194个小项,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在全民健身立法和宣传方面,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和10个较大市制定出台了专门的全民健身地方性法规,各地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重视宣传《条例》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亮点,逐步改变以往过于重视报道群体活动的惯例,更加重视科学健身知识理念的普及。绝大部分省市媒体设有健身专栏或专题节目,结合本地特色活动及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重点宣传,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