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上海金山吕巷镇 田间地头健身忙
正是草长莺飞时,记者驱车70多公里,来到上海最西南部的金山,杭州湾畔的农业大镇吕巷,探访了夹漏村、颜圩村。
一路前行,微微的春风中,感受着乡村田园独有的气息。
体验原汁原味农家活
田间地头变身健身基地?在吕巷镇,这成为现实。走进桃树环抱的蟠桃园,果林、农田、河道、长廊,星星点点的桃花连成一片,连绵金黄的油菜花儿正开放。
眼前这江南传统的农耕基地,有着远近闻名的农耕运动会。下农田插秧、田间里搓绳、去池塘摸鱼、到荷塘采莲,车水来抗旱……记者看到,每个项目都源于农家劳作和生活,“农”味十足,成了沪上农民参与健身的独特项目。
农田边,一根根稻草在参赛者手中似有生命力一般,在搓揉中上下滚动,不一会就搓成细长、结实的稻草绳。当男选手将1米多长草绳交到女同伴手中,女选手就用它跳绳比赛。既考验搓绳的速度,还考验搓绳的质量。“大妈,这是侬(你)的拿手活呀?”记者问道,“我伲(我们)老早经常做的,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更是原汁原味的农家活。”
那一边,村里的女能手左手握秧,右手分苗,在特殊场地上插秧;男选手推起装满稻谷麻袋的独轮车,飞奔穿过障碍,运粮进仓,表达农田丰收的喜悦。参加抛秧的农民陈进良说,农耕运动会唤醒了自己童年的回忆,“让我有回味农家乐趣的感觉,比赛是次要的,快乐和健康才是重要的。”“摘运桃子”项目中,皮肤黝黑48岁的夏煜清表现出色,他乐呵地说:“和平时田里干活差不多,比想象中有趣得多。”一旁队友爆料,报名时他犹豫再三,担心项目不熟悉拖后腿,到现场一看,都是熟悉的农活。土生土长的农民,有了展示乡土风情的机会。
紧扣农耕、农情、农趣,也吸引了年轻人参与。颜圩村一群小伙子参加“车水抗旱”,4名队员踩水车,2名队员分别拿两个小桶取水,连续折返跑为50米开外的大桶蓄水,只见个个红脸喘粗气。村支委杨伟康说:“如今年轻人基本都在企业,平时接触农活机会少。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回归农村田野,体验健身乐趣,真是一举两得。”
“小白龙”传承申非遗
一支支小白龙舞来昂首腾跃,时而起伏、翻腾,时而转圈、穿越,或动或静,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小白龙”源于明清两代祭祀求雨的民俗传说,白龙舞炫,寓意祥龙降雨。今天,百年白龙成为“一镇一品”传统特色,12个村(居)、机关单位有80多支舞龙队,吕巷小白龙已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夹漏村,除男子舞龙队外还有女子队,村副书记潘春晖就是其中一员。戴着眼镜,说话斯文的小潘从华东政法学院毕业后进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在一般人眼里,这个农家子弟算是跳了“龙门”。但看着家乡的变化发展,她选择回家当“村官”,找到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而舞龙和健身便成了她工作的“润滑剂”。“全村702户农家,以前村民爱凑在一起打牌打麻将,现在体育凝聚了人心,居民走出家门到村中心健身器材上动一动。大妈学城里人一样伴随音乐,跳起时尚健身舞;年轻人下班后训练舞龙,走八字、斜挥。邻里间交流多了,小毛小病没了,生活条件节节高。”潘春晖说。
第五代舞龙传承人夏懿峰说:“挖掘后备力量壮大舞龙队伍,技艺相传,代代传承的‘吕巷小白龙’才不会变成断线的风筝。”这两年学校开设了舞龙特色教学,编写中小学舞龙校本教材,推广舞龙运动进学校,光吕巷中学就有二十四条“小龙”。开枝散叶,辐射周边,越来越多的新吕巷人加入了舞龙行列。
记者手记:
百闻不如一见。在吕巷镇,这里的群众体育与农民的生活紧密相关。田间地头、池塘洼地,到处是农耕活动的质朴乐趣,传承农耕劳作的,传承历史的,传承纯朴情感的,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正是这些“接地气”的运动项目,吸引了乡镇群众积极参与、各展所长,也让百姓感受到了健身的魅力。镇文化活动中心主任潘美凤说,过去村里人老觉得自己“土气”,种地挑水来回走,进出鸡棚、鸭棚等干农活的场景“上不了台面”。可现在,沪郊农民在体育生活化中,勇于推荐城里没有的、乡下独特的运动生活方式,以此吸引都市人来感受这些自古相传的“有趣味,也很健康”的习俗。
尤为可贵的是对本地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和传承,从“草根龙”到小白龙,建立了专门的传承人队伍,并列入了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找回了“乡村的个性”,也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