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平:医保健身改变公共健康服务理念
“目前,我国的公众健康服务还主要停留在医学体检和疾病防治的层面,而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和方法还没有真正的深入百姓的生活,起到提升国民健康的作用,这与我国近年来慢性病高发和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直接相关。”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李国平在全国政协近日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的一席发言,道出了越来越频繁的困扰百姓生活却难以从根源上解决的“慢病危机”,他也因此在全国政协会上建议“构建以运动促进健康为主体的全民科学健身公共服务指导体系”。而对于近年来在苏州、常州等地实施的“医保-阳光健身一卡通”服务,李国平直言:“这是一个改变理念的里程碑。”
“现在,医保在每个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使用情况是不一样的,因为年轻人很少看病,所以国家所支付的医保费用就有大量结余。”李国平说,是让这些钱“趴”在医保卡里,还是让这些资金用于一些与健康有关的事业?这道选择题的正确答案似乎显而易见。而苏州、常州等地的尝试正是在引导国民逐步养成运动锻炼的习惯,从科学健身中受益,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慢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国民科学健身和体育消费习惯的养成,李国平同时指出,苏州、常州等地的尝试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完成全面的全民科学健身公共服务指导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把医保资金投入向全民健身方面进行引导,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慢病的问题,这就是体医结合。”李国平说,而运动医学就是体医结合在实际应用当中的最好体现,现在运动医学的概念不再是简单地用高精尖的技术解决运动员的疑难杂症,更多的应该是用运动的理念,包括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整合到一块,来保障老百姓的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随着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运动人口不断增加,运动方式不断丰富,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踊跃的加入到全民健身的队伍当中,但是要想真正让运动来促进国民体质的增强,李国平认为在全民健身活动当中,科学的指导和引导必不可少。“我希望所有基层医院都能够做一些运动促进健康相关的事情。”李国平说,特别是基层医院可以利用周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和人员来做一些东西,比如可以引进一些专业的体质监测设备,也可以与周边的运动场馆相结合推广运动健身的理念,让健身者可以实现通过刷医保卡进行系统的锻炼。
李国平认为,每一个参与运动的人都应该“有人负责”,即有人为他们提供运动前的身体素质监测,有人为他们开具运动处方,有人为他们建立数据档案,最后让健身者通过自己的档案和在锻炼过程中所体现的数据来判断自己所采用的运动方式对于健康、疾病的防控所产生的效果,除此以外,健身数据档案的建设,也为专家学者积攒了全面详细的科研数据,为政府的进一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服务全民科学健身的基础人才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除了医生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康复师、防护师等从事预防工作的专业人员分布在运动场馆、医院、诊所、社区等地为健身群众服务,同时要引领运动健康的方向。”李国平说。
(杨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