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青少年学生体能锻炼依旧是“短板”

    “虽然现在的中学生身高普遍提升了,但反映在身体素质的变化,却是学生的肥胖比例、近视眼率明显增加,耐力和力量下降了。” 一位从事体育教育三十多年的资深体育教师在向记者谈到学生体质现状时十分担忧地说道。
    记者在重庆采访时了解到,在一些学校,特别是进入高三年级学生近视率达到80%,而1997年这个比率不到50%;其次,虽然现在中考体育成绩的标准与十年前相比下降了,但及格率不但没有提高,平均分值反倒呈下降趋势。以前初中升学考试中,体育成绩获满分50分的学生占25%以上。而现在,满分只占到10%左右,普遍成绩在40分左右,而通过考试反映出学生在耐力和力量方面下降得尤为严重;第三,十年来,除了体育尖子外,普通学生在校运会上打破纪录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记者在采访一位乡镇初级中学时,该校校长说,以前体育课安排体能素质训练,虽然很苦、很累,但学生们总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而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比以前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体育课根本不愿“动”,像长跑、投掷等耐力训练课, 根本不愿主动参与,甚至称病逃课。
    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受到考试评价机制的影响。由于学校教育工作主要围绕中考和高考这两个指挥棒运行,其结果是,体育教学活动成为“豆芽学科”,遭到随意挤占。而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在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中,过于片面地推行快乐体育,而弱化了竞技,使学生必须完成的锻炼机制和项目被削弱。
    尽管如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的中小学在执行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还是比较到位,学生每天的大课间操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不仅如此,为了增加课间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少学生还采取自编课间操,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特别是针对学生体能下降这一实际,重庆市教委前些年一直坚持倡导在中小学中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在重庆八中,“长跑节”就连续举办了23届。

(邓红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