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专项教学改革让学生喜欢体育课

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按兴趣自主选择,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
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这个暑假,上海市西中学高二的郑思悦和小伙伴相约一起打羽毛球。而学会打羽毛球,还得益于正在推进的学校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郑思悦说:“以前想打羽毛球,只能挤点时间,在操场角落里打几下。现在,同学按兴趣自主选择,有标准羽毛球场,有老师专业指导,有两节课时间尽情打球!”
    这是上海在17所高中试点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一年来的变化。专项化特点:打破年级、班级界限,按兴趣编班、按水平分层、实行小班化教学。将每天一节体育课整合为每次两节连上,以便有充裕时间参加所选项目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课后以兴趣小组、俱乐部等形式比赛展示成果,逐步让学生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调查显示,一年多来,有八成以上的学生喜欢专项体育课,有近九成的体育教师和校长赞同专项化教学改革。一位校长说,“看起来是小小一节体育课的改变,但有可能成为撬动学校更大变革的杠杆。”
    市教委“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小组高山青介绍,大部分试点学校开设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足球、排球、网球、武术等8个项目供学生选择,共涉及18个小项。有7所学校、4个专项、9个项次实施了分层教学。据悉,今后这一改革还将逐步扩展到小学、初中和高校。
    事实上,改革的推进也遭遇不少难点。场地、设施有限是一大难题。上海市特级校长、市中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徐阿根说,现大多数学校缺少室内场地。
    如何解决场地问题?各区县“各显神通”。地处市中心的光明中学通过室内改造增加活动场地,还新建了一个体能教室、两个健身房和空手道房。部分老城区学校,体育设施改造正加大力度。延安中学将教学楼顶和教学楼大厅改造成室内乒乓球房,将锅炉房改造成120平方米的体操房,将中庭绿化广场改成羽毛球场,崭新的200米跑道也围绕绿化带而建。校长郭雄说,“调整午餐时间,调整校园布局,确保让学生动起来。”
    不少老师面临“专项不对口”的又一难题。专项化教学对师资力量提出更高挑战,徐阿根认为,“这将‘倒逼’体育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专项技术,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为改变现状,一方面,上海市体育局送出专业教练、运动员进校园执教。两年来,全市有176名市属教练员进入校园。另一方面,对体育老师进行统一专项培训,这使得体育老师拥有“十八般武艺”成为了可能。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平强调,率先实施“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希望“上推”高校体育,“下引”小学初中体育,从而带动学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

(平萍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