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校园足球让浙江变成“足球绿洲”

    200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启动,杭州是第一批校园足球定点发展城市。
    五年过去,杭州的校园足球迎来了收获——2014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上,由杭州市体育发展集团体育中心的教练员和清河中学组成的杭州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总决赛上以3比2击败卫冕冠军河南队,获得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五人制足球比赛的冠军。
    这五年,当球迷沉醉于欧洲联赛的繁荣和世界杯的火热,而足球在杭州校园里却刮起了一阵春风。

足球文化成亮点 

    杭州市清河中学是杭州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定点学校。在今年5月份的浙江省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初中男子总决赛上,清河学子力压群雄,一举获得总冠军,这是清河中学第五次获得冠军。发展校园足球的5年间,清河中学不断完善梯队建设,并且引进专业足球的师资力量,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五人制足球比赛的冠军正是清河中学足球厚积薄发的体现。
    每天下午4点30,清河中学的操场上定能见到该校足球队的身影。每天一个半小时的体能训练是他们的必修课,几年来风雨无阻;周末,绿茵场上,身披队服的清河学子自发组织起了友谊赛。“传给我,刘子育你快去协防。”带球的前锋一脚大力射门,球若流星般“嗖”地一下钻进球门,随后便是小伙伴们的欢呼。
    “坚持吧,如果真的要说为什么拿到全国冠军,就是这帮孩子坚持训练,一点一滴的努力铸就了这个冠军。”教练陈纪一说。
    除了组织足球队的日常训练,校园内角角落落都营造出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回廊里展示着获奖的足球征文、足球漫画;世界杯期间,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学生收看录播的比赛实况精彩回放;定期举行校足球联赛,通过校足球联赛,学校实现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完整的梯队建设;足球创意课程开发与实施也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校园足球文化的魅力。

“体教结合”落到实处

    校园足球在杭州发展期间,一直坚持“体教结合”的模式。杭州校园足球办公室副主任王惠民说:“我们提倡的是学习和体育齐头并进,谁说体育生一定成绩不好?”
    事实确实如此,在杭州许多小学都有很多踢球好,学习成绩也好的学生。学军小学足球队的守门员孙家骏不仅是教练眼中的宝贝,也是班主任的掌上明珠,虽然平时训练时间会占了他一些学习时间,但每次考试他都是班里的前几名,数学成绩尤其突出。“足球适合孩子好动的天性,而且又讲究团结协作,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身体,还能在比赛中给孩子带来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全面个性和健全人格。”学军小学足球教练谢骏说。
    现在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模式,越来越倚重校园足球,从现在的培养模式看,校园足球并不会影响学习。学生们都是在放学后才参加各自学校的足球训练和比赛,其中表现突出的约100名队员,还会在周五、周六和周日3天,到杭州市体育场接受每天3小时的训练。王惠民说:“对于孩子来说,这么多的训练时间已经足够了,也不会占用他们太多的学习时间。”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考虑到孩子的学业,他们还是可以与普通学生一样升学,而在踢足球中获得的经验将会陪伴他们成长,这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校园足球未来不是梦

    今年是浙江省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开展的第五年,参与的学校和学生达到了2000所中学、4000多个班级,而且,随着赛事的发展,初中组联赛由前几届的五人制改成了八人制。中小学的校园足球对参赛球员的技战术更高,并且更好地和高中组的11人制比赛过渡衔接。
    随着校园足球在全省范围内普及开展,一大批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相继挂牌。以杭州为例,目前“体教结合”的定点小学是春芽小学、茅以升小学、景华小学;初中是景芳中学、清河中学;高中是杭师大附中、长河高中、杭九中。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将增加合作的学校数量,这次清河中学取得这个冠军,相信也会鼓励杭州更多的学校参与到校园足球的队伍建设中来,也让更多学生圆了自己的足球梦。”王惠民说。
    为了更好的发展校园足球,杭州接下去会举办三级联赛,从区到县再到市,这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校园足球的知名度,也能实现对校园足球队的优胜劣汰。“接下来,我们会尝试与大学合作,让足球小将们能一路踢到高校,拓宽校园足球的出路。”

(沈梦雪 沈莲)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