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公园重新开园大妈大叔争地盘引热议
前几天,上海的一则社会新闻引发了人们热议。有着百年历史的鲁迅公园,经过一年修建重新开园迎客。不只是客流量创新高,而是出现了不和谐音:在个别区域发生了健身大妈大叔争地盘的“风波”。
健身心切 场地紧俏
公园5点开门,可凌晨4点多已有不少心急的晨练者等待入园。开园后,各路健身队纷至沓来,大多数团队都回到了改造前常使用的健身区域。
作为上海晨练密度最高的公园之一,鲁迅公园每天的游客量达上万人次,健身团队登记在册的就有近50支,人数逾4000人,是附近居民健身锻炼的热门场地。此次公园改造,有关部门合理配置休闲广场,在原有基础上新辟了一片羽毛球场、一条全长430米的“环山”塑胶健身步道,公共活动空间约增加了5%的活动面积。在便民服务上提供饮水装置,还增加了挂钩架。
正是辟出的新场地,被众多健身团队相中,因而对于地盘划分产生了争议。那天一开门,1支交谊舞队、扇子舞队、两支太极拳队几乎同一时间赶到,各自在地上摆放了双肩包、剑、报纸和地垫“圈地”。场地紧俏互不相让,便出现了打太极拳夹在交谊舞队伍里“混练”场面,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之间一度剑拔弩张。
沟通协调 文明晨练
开园之前,园方已连续三天召集登记过的各健身团队沟通协调,了解诉求和困难,协商出办法。同时,与团队代表签订了《鲁迅公园市民健身文化团体活动文明公约》和《公园噪声控制公约》。其中明确规定“音量应控制在70分贝以下”,“音响声音保持在规定范围内,不互相攀比、违规调高音量”等。希望团队之间相互体谅,文明晨练。
当大妈大叔发生矛盾后,园方出面协调商量,大多团队都能相互理解,退后一步,错时锻炼。如先练的木兰拳队提前15分钟结束,腾地给后一个舞蹈团队。一位大伯说:“我觉得吵吵闹闹的,失去了来公园锻炼的本意。”记者下午到现场看到打羽球、健步走的人群,显得井然有序。
引发议论 资源整合
此次发生矛盾的焦点在于:“这是公共场所,凭什么我不能在这里锻炼?”那如何认识这样的公共空间呢?
有网友认为,不管是健身团队对公园场地的争抢,还是这几年“广场舞”、“飙高音”的社会现象,反映出了市民对健身的追求,也反映出公共设施与市民需求之间仍有不足。一位爱好者说,不要责怪老百姓素质如何如何,毕竟城市人口多,政府如能再多增加些公共设施,情况会有所改观。
尽管经过17年发展,申城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形成了社区健身苑点、社区公共运动场、农民健身工程、百姓健身步道、百姓健身房、百姓游泳池等设施。至去年底,已建成百姓健身步道201条,百姓健身房96个,百姓游泳池28个。但是,活动空间与市民健身需求间仍有差距。
在现有条件下,管理部门一方面应加快建设,创造方便健身锻炼的条件;一方面整合资源,合理使用,营造良好的锻炼环境。而鼓励自治,发挥志愿者作用,引导大妈大叔提升文明素质,成为自我管理的参与者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