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南沙区体教“合一”发展突破瓶颈

    广州市第16届青少年运动会日前落幕。南沙区共有420人参加17个项目的争夺,在武术、足球等项目上发挥出色,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体现出新区青少年体育的蓬勃发展。
    作为新区,南沙区在体制上领先一步,体育局和教育局合二为一,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分校)依托南沙区第一所省一级学校南沙小学创办,实现“体教一体化”;利用明德体育俱乐部招聘教练员以开展青少年业余训练;教练员人性化、科学执教让学生真正享受快乐体育。南沙区教育局、体育局副调研员伍金月表示,南沙区青少年业余训练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改革创新”三大原则,强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收效显著。

学训并非“矛盾体”

    在大家常规的思维里,体育训练与学习,通常是一对“矛盾体”,大多学生体育成绩好,文化素质并不高,尤其在各级体校中表现更为明显。而在南沙区,“体教合一”的体制却突破了这一瓶颈。
    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邓蔚林介绍,南沙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成立于2009年,一开始植根于南沙小学,坚持“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学校和体校发展结合的新路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南沙小学校长曾志伟告诉记者,目前区体校在校生约200人,从事8个项目的训练,“体校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学习不好的学生不能参加体育训练,学期初和末尾停训,在制度、时间和管理方面减少学训之间的矛盾;这样,家长才愿意将孩子送进体校参加训练。”

体育列入班级考核目标

    在和南沙区体育、教育局及学校负责人交流时,记者留意到,他们将“协调学校业余训练几个方面的关系”特别提炼出来,作为青少年业余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来抓。
    在传统体育训练观念中,教练员体罚运动员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允许运动员表达诉求和主张的教练却并不多见。邓蔚林表示,“我们要求老师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还要经常和他们谈心,交流情感,在训练中营造广开言路的民主气氛,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培养队员的责任感。”
    另外,南沙小学和南沙一中将体育成绩作为班级先进考评的重要指标,激励老师和学生参与体育训练。2006年,南沙小学将足球作为重点体育项目,该校的男足和女足队伍都曾获得骄人成绩。在本届广州青少年运动会上,南沙小学武术项目获得一个全能第一,三个全能第四。这些成绩彰显了该区“体教合一”后取得的效果。

(黄心豪 陈建族)

(黄心豪 陈建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