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自2001年成为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各学校大力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推进大课间活动的课程化、制度化、品牌化——
金水区是河南省会郑州市的中心城区,有区属小学47所、初中7所,在校生90140人。金水区自2001年成为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基础教育事业健康、稳定、蓬勃发展。近年来金水区各学校大力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推进大课间活动的课程化、制度化、品牌化,保证全体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坚持课程化实施
2012年,金水区在河南省率先实行每天上午、下午两个大课间制度,并列入学校总课程表,做到大课间活动进课程,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在实施过程中,金水区采用“社团开发教材—课堂学习技能—课外练习巩固—课间强化提高—社团提升水平”的技能体能相互促进的“五步走”策略。
例如,黄河路二小在推进篮球大课间过程中,第一步在学校篮球社团这个小范围内教授技能,开发出大课间课程的校本教材。第二步按照校本教材,编写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在体育课上分年级对学生进行技能教学。第三步通过班级联赛、体育家庭作业等激活学生课外锻炼,在学校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家长和学生参与评价,激励学生自觉练习、巩固技能。第四步按照课程规划周期安排,以一节体育课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确定大课间活动内容和流程。第五步在全体学生篮球技能提高的前提下,篮球社团不断拔高,满足了学生更高水平的发展需要。
该校篮球社团连续5年荣获郑州市中小学生篮球比赛第一名,并应邀赴美国参加篮球交流活动。同时,在“五步走”的过程中注重边实践边完善,及时修正内容,使课程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坚持制度化推动
在推动大课间过程中实施“一把手工程”,金水区教体局局长、校长、班主任都是第一责任人,其中突出校长负责制,不仅把大课间活动作为校长的公开课,还把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校长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对组织不力的进行诫勉谈话,对未开展的进行责任追究。在大课间活动中,实现“全员参与”,班主任是组织者,体育、艺术教师是指导者,其他教师是协助者,学校领导是安全监督者。同时,成立由高校专家、骨干教师和名师组成的“大课间课程质量指导组”,主要对学校特色项目的顶层规划、课程开发、特色教学等进行指导,使课程建设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
每学期组织跨学区推磨式大课间观摩交流活动。对各校大课间的课程规划、技能掌握、运动心率和运动强度等进行现场评价,每学期抽测必授的基础技能项目和特色技能项。教体局根据学校提供的特色项目评价标准进行抽测,并把抽测结果在全区公示。
在金水教育信息网还开辟了“阳光体育”专栏,各校定期发布校内外活动和有关赛事的图文、视频信息,展示特色,促进交流,区教体局采取量化管理方式进行评价。
坚持品牌化建设
金水区大课间经过长期的课程化实施和制度化推进,更有效地助推了大课间品牌化建设。社团是“点”,全体学生是“面”,点面结合使大课间逐渐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学校品牌课程的特色和优势经过创新实践、积累凝练,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
文化绿城小学把民族传统项目“空竹”引入大课间课程,全校3000多名师生人人会抖空竹,空竹社团应邀赴丹麦参加中国文化交流活动,赢得了各方高度赞誉。在该校的启示引领下,南阳路三小以“结”为学校文化核心,把结艺操引入了大课间课程;艺术小学的大课间实现了“雅”文化和国粹京剧的有效融合;柳林四小把“安塞腰鼓”引入大课间课程,使学生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通过品牌化建设,金水区大课间活动内涵和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2011-2013年,全区五年级学生肥胖率同比下降0.8%,近视率同比下降2.34%,肺活量平均值同比上升27毫升,立定跳远平均值同比上升0.03米。
大课间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学习技能的主动性,为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奠定了良好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抗挫能力,使其在健康的环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深度融合了学校的体育文化与学校文化,品牌效应不断彰显,一些学校的体育品牌已经成为学校的代名词,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认可。
(李金霞 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