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而坚守——天桥中幡传承人付文刚

    【“这叫金鸡独立,这叫孔雀开屏。练一下脑袋上功夫,这叫霸王举鼎。”这是中幡表演现场,付文刚风趣幽默、京味十足的解说。“惊险奇特,滑稽幽默”,付文刚说这八个字体现了中幡的特色。】   
    付文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桥中幡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桥摔跤的传承人,同时他还是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团长。付文刚带着徒弟们东奔西走,全国各地演出,春节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北京地坛庙会便是每年不落。不仅如此,他们还走出了国门,将中幡展示给全世界。北京奥运会、国庆60年庆典等大型活动也都有付文刚的身影。
    中幡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时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后由皇宫流入民间。表演时用的中幡是一根近10米长的竹竿,竿顶悬挂标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重达30多斤。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付文刚的师爷宝善林宝三将中幡和中国式摔跤相结合,中幡原是用来练习中国式摔跤的基本功。付文刚的父亲付顺禄原在戏班学武生,后学习了中国式摔跤,曾入选专业队,参加过第一届和第二届全运会。付顺禄师从宝三,宝三共有五个徒弟,仅把中幡技艺传给了付顺禄一人。
    付文刚十几岁的时候觉得中幡好玩儿便在一旁看着学,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被认为有潜质的付文刚被约谈,表了决心后开始正式学习。付文刚说,开始觉得好玩儿,后来就开始受罪了。“我是家里最小的,最受宠,而训练时没少挨骂、挨打。父亲教街坊邻居的孩子时很耐心,对我就不这样,很多东西都让我自己去悟。等我30多岁自己带学生的时候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我不能只会技术动作,还要懂其中的要领,这样才知道如何教。”
    16岁时,付文刚去当了兵,复员回来在一家军工厂工作。从1985年地坛庙会开始,付顺禄组建的艺术团演出邀约不断。付文刚回忆说,那时都是各地政府邀请,我都是手拿“红头文件”去请公假。那时一场一天的表演可以挣到10元钱的“外快”,也算是不错的额外收入。
    【“中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有底蕴的项目是不会倒的,然而有时候提起中幡是一个痛处。”今年53岁的付文刚虽然对中幡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这传承之路他走起来有些力不从心。】
    过去中幡只有十几种动作,后来宝三时期有30多种动作,现在已发展到80多种。付文刚说,人的身体条件、中幡本身等都有了变化,这些年我和我哥一起研究了更多的动作。过去耍中幡是为了摔跤,现在中幡成为独立于摔跤的一种艺术,是为了表演好看,意义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创新动作。
    “有时候提起中幡是一个痛处。”每当想起父亲,想起当年练习时挨的揍,想起太多故事,付文刚便会有些感伤。付文刚说,如果当年不做中幡,可能现在的收入等各方面都会更好。付文刚用自己的建材公司生意支持中幡的开销,后来建材公司交给太太打理,自己一心发展中幡。那些年为给徒弟发工资,付文刚自掏腰包几十万,后来“撑不下去了”,只好让徒弟们各自发展,中幡表演就当作兼职。徒弟们有的当了篮球教练、有的去做证券、有的开了饭馆。“现在演出市场很混乱,各级政府对于非遗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付文刚很无奈。
    付文刚有十几个徒弟,不到50个学生。徒弟们一般都是好友的孩子,孩子们十几岁就跟着付文刚学习,有的在体校练过摔跤、柔道等。“学艺先学德,收徒弟除了身体条件外,还要看品行,并非轻而易举就收。”付文刚有自己坚持的原则。至于未来谁接班?“侄子、外甥、徒弟们都练得挺好,我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六亲不认’,谁练得好是谁的。”
    “过去中幡是家族性传承,现在的传承是一种责任,为完成父亲的心愿,也为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作贡献。传承需要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坚持。”付文刚很感慨。

(李雪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