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走上生态体育的健身之路

    4月的苏北新城宿迁春意盎然。下午4点,美丽的古黄河体育生态公园里人渐渐多了起来——跑步的、钓鱼的、上健身路径锻炼的,当然还有不少拍婚纱照的……这个江苏最年轻地级市的市民们,正享受着怡人景色及良好生态下的快乐生活。体育和健身,则是这幅生活画面的主角。

面向大众的生态体育

    对于经济大省江苏来说,宿迁的GDP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相对落后的经济却促使宿迁人能认真、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地处江苏北部的宿迁,北依骆马湖、南靠洪泽湖,古黄河、古运河穿境而过,特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享誉国内外。北京奥运会后,宿迁依托自身体育发展历程,提出了“生态体育”的概念,确定了建设生态体育城市的发展目标。
    宿迁市体育局局长臧广甫说,宿迁生态体育之路首要的就是面向大众、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产品。目前,宿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2平方米,在江苏高于全省均值。宿迁在城市社区建设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工程明确,城区8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都要安装或建设体育设施。市区公园“体育化”、体育设施“公园化”,受到市民拍手称赞。
    宿迁根据市区水系沟通情况突出打造的古黄河、中运河两个“万米健身带”工程可以说就是生态体育的力作。其中全长10余公里的古黄河生态体育公园贯穿古黄河风光带全程,公园根据地理位置特点和周围居民健身需求,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建设体育设施,如今公园拥有一处不规则的800米塑胶健身跑道、近10片篮球场、10余处健身路径,以及标准网球场、门球场、轮滑场等一系列健身场地。只要进入公园,市民能随时随地健身、休闲、观光。

相伴而生的生活方式

    宿迁广电总台公共频道副总监肖东家有3辆折叠自行车,一到周末和假日,他就把3辆车放到汽车后备箱,带着妻子和女儿去古黄河生态体育公园,三人绕河骑行。偌大的公园、美丽的风景,让他们每次都能找到惊喜的去处。
    得天独厚的生态体育资源让宿迁人多了一种生活方式,也享受到并不亚于“北上广”这些核心城市的体育休闲生活。和这座年轻城市一样,善于创新的宿迁人还能在自娱自乐中创造出自己的品牌运动——依托骆马湖,宿迁人发明的生态四项公开赛,把人类在陆地和水上的两种基本行进技能跑步、骑车、游泳、划船组成一个赛事,既追求速度、又不破坏环境。宿迁的生态四项公开赛每年都能吸引大批中外选手参赛,去年还由国家级赛事升格为国际A级赛事。
    几年来,随着一个个生态体育项目的落成,宿迁人的全民健身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这一动就不愿闲着。从年头到年尾,宿迁人的元旦万人长跑、绿色健身日骑行、无限极世界行走日、全民健身日展演以及数不清的大小比赛如火如荼。
    家住市政府旁边、离古黄河体育生态公园没几步远的宿迁人黄宝军是最能感受这种热潮的。他告诉记者,在公园建成前,这里是一片芦苇地,人烟罕至,公园一建成,从早上络绎不绝的跑步开始,一直到晚上灯光球场的人声鼎沸,热闹多了。

高效科学的体育管理

   生态是一种硬件,但其实也是一种软件。良好、高效、科学的全民健身管理方式也是宿迁全民健身发展的一种生态。
    对于宿迁市体育总会秘书长羊弘来说,春节长假归来后这一个月异常忙碌,随着市里众多体育协会年度活动计划的陆续展开,各种体育赛事、活动的事情都一下子涌来。
    不过,与过去事必躬亲的工作模式不同,如今的体育总会更多的精力并不是在具体的活动操办上,那些琐碎的事在宿迁有的是热心人。羊弘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为体育协会、俱乐部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建立联系、合作等服务工作上,也就是为体育社团搞活动牵线搭桥。要知道,宿迁有市、县两级体育协会143个,俱乐部240余家,虽不是家家有事,但工作量也可想而知了。
    羊弘说,如果什么活动都抓在体育局和政府手里,不说别的,只靠他们这几个人肯定不行。不过宿迁通过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网络发起的赛事活动新模式,把体育社团的作用真正发挥起来。
    毫无疑问,广大市民、健身群众是生态体育的最大受惠者。但体育本身其实也是受益者,宿迁打造了良好的全民健身生态系统,不光全民健身事业蒸蒸日上,宿迁的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也都得到了实惠。这其中的喜悦,宿迁体育人自不必说。
    这样的多赢局面,正如宿迁体育局局长臧广甫对生态体育的理解:生态体育注重协调,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中,而这样的创新发展,追求的是体育的永续繁荣。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