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发展之根来源于自下而上的喜爱

    日前,笔者跟随中国足协采访团走进云南丽江——无论是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山顶足球场,还是海子边的天然草场,无论是在“一摔掉一层皮”的学校土场还是条件相对出色的足球学校人造草皮足球场,都能看到为足球疯狂的当地人。在他们看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踢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足球能够带给他们无尽的快乐。
    由此,联想到数年前德国青少部负责人来华授课的情景:笔者询问其如何吸引更多孩子走进足球场,对方一脸茫然……在德国,以及很多足球运动开展得出色的国家,足球对孩子、家长、老师天生就是一块“大磁铁”,根本不需要再做其他工作“吸引”他们加入。
    没错,我要说的就是热爱,或者说氛围。
    自200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以来,做得更多的都是扩大规模、提升师资质量、开展相关竞赛诸如此类的工作,2014年教育部主导该活动之后,仍旧是在“规模”上做文章,提出了“到2017年在全国设立20000所校园足球特色校”的目标。应该说,这些工作在方向上没有错,但在做大校园足球“盘子”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在盘子里添上一些“硬货”,比如提升全社会对足球项目的喜爱,营造社会支持足球、参与足球的氛围。
    虽然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因素的影响下,现今足球在我国看似迎来了“黄金期”,但在基层,对足球的不信任、不热衷并不鲜见:学校仍旧担心足球运动导致学生受伤;家长仍旧担心参与足球活动影响孩子学业……其实这些担心,全都基于氛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足球启动了职业化改革,尽管这一在中国足球、中国体育发展史上迈出的至关重要一步促进了足球项目在我国的发展,但在某些方面,步子还是迈得太急、太大了些:像青少年培养,就由以往的“体校模式”完全交给了职业足球俱乐部;“一夜暴富”也从根子上改变了这个项目在我国的发展轨迹。
    正是由于当时大部分俱乐部缺少参与青少年足球的眼光、责任感,当时的足球人也欠缺在金钱当道的环境下独善其身的立场和觉悟,青少年足球和教育的矛盾,体育纯洁性和市场的矛盾才会凸现出来,学校、家长、老师才会拒绝孩子走进足球场,认为“踢球没有出路”、“踢球的都是坏孩子”……
    但我们知道,足球不但不应该是被异化的运动,而应该像全世界认同的那样,是可以产生美,可以让人的身体、心灵都受到感动的高级运动。因此对于我国现阶段足球发展来说,在进一步做好普及工作的同时,也有必要将足球的真正内涵、自身魅力传递给更多人,让足球真正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喜爱,而非自上而下的命令。
    只有当我们身边的人都爱上足球、接受足球,足球才不会再被加上诸如“校园”、“社区”、“业余”的前缀,而成为真正意义上全民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林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