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能否培养出贝克汉姆、梅西、C罗

    灵活盘过对方高大的后卫,连闯数关,起脚,凌空抽射……球进啦!大力神杯!大力神杯!
    8岁的王剑笑着睁开了双眼,这是一场很多中国少年都似曾相识的梦。不过,随着新近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国足球未来发展,也许不再是个美梦。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青少年,期待着,能从各级校园中,走出未来的中国版的贝克汉姆、梅西、C罗……就在绿城郑州,有这么一群怀有足球梦想的孩子,梦想照进现实,他们又能走多远?

联赛现场精彩不断

    4月中旬的一天,成功闯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预选赛郑州赛区四强赛的球队,在中原区特色实验小学足球场“会师”。
    “放开踢,别紧张,不听到终场哨声决不能松懈!”开赛前,主教练任少杰把客场作战的郑州市金水区农科路小学的队员们召集在一起,为他们打气。“加油,加油,加油!”小队员们信心满满,洪亮的喊声回荡全场。
    这支驰骋绿茵赛场的球队,平均年龄只有10岁,谁也没料到,身子板单薄的他们,却有着使不完的劲,积极地跑动,精准地传接球,完美地弧线射门,一气呵成的动作,赢得阵阵喝彩声。
    这项从2009年开始的联赛,至今已走过6个年头。在郑州市足协副秘书长王彪看来,郑州市校园足球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列第一梯队,尤其是近几年,学生足球底子好,无论是参加全国冠军杯,还是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能收获“希望之星”荣誉的孩子越来越多。

从不会颠球到能颠5000个

    在郑州赛区四强赛上,险些上演帽子戏法的巫文卓,表现十分抢眼。
    生于2005年的巫文卓,5岁半开始接触足球。用心的巫爸,四处打听,想找位专业教练帮着看看,儿子是不是踢足球的好苗子。“有天赋,可以先练基本功。”这是当年一位专业教练员对巫文卓的评价。
    让巫爸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儿子刚开始练颠球,球压根不听使唤的那段日子。“我看着着急,可他一点不急,面对枯燥的颠球,还兴致勃勃,我很欣慰。”巫爸说,大约三个月后,文卓很轻松就能破百,而且是12部位的连续颠球,“现在,最多一次颠过5000个,要不是赶着上学,还能继续呢!”
    “我的梦想是进国家队。”巫文卓说,比起普通学校,他将来更希望去专业的足球学校或者俱乐部踢职业比赛。不过,对于儿子的选择,巫爸心里还是有些犹豫,“在校队待着也挺好,不耽误学习,也能练球。”巫爸说,走不走职业路,现在还不好说,等孩子12岁以后,再综合考虑一下。

学校的孩子都能踢两脚

    下午4点多,正值小学生放学高峰。在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小学门口,记者发现放学的孩子们,除了背有书包外,几乎每人手里还拎着或抱着一个足球。
    走进农业路小学,处处都有足球的影子。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在足球场上练传接球,而低年级的学生,则是在场边做着最基本的练习。
    “从农业路小学走出去的孩子,基本都能踢上两脚,他们受到的是足球文化的熏陶。”在场边指导学生练习的农业路小学体育教师程路自豪地说。
    三年级的娄华智,体形又瘦又小,看似弱不禁风的他,却是校足球社团的主力队员。受足球特长生哥哥的影响,娄华智从一年级就主动要求加入足球社团。“孩子们有足球热情,咱就来者不拒。”程路说,小娄还蛮有天赋,孩子特别聪明,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前十名,擅长用脑子踢球,“有些孩子确实不适合踢球,不过只要他们热爱,都能加入足球社团,毕竟校园足球是全面的普及,并不是竞技体育,它是一种文化,需要营造氛围。”

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

    今年3月,《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现有5000多所的基础上,2020年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那么,校园足球到底是不是人人都要踢足球呢?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中男子足球队主教练窦志刚在受访时表示,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足球。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投身到校园足球中来,踢球的孩子多了,有足球天赋的孩子才能脱颖而出,再通过课余的拔尖训练,使他们成为足球后备人才。
    同时,教育系统的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校园足球并不是意味着孩子从头到尾都要学足球,供学生参与的体育课程项目还有很多,足球教学只是在某所以足球为特色的学校,或某个阶段、某个学期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更不能说,发展足球,就冷落了其他项目。

(贺笑天  刘瑶文  洪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