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促进传统武术规范发展
在全程观看了2015年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后,本次赛事仲裁委员会主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九段门惠丰说,传统武术拳派需要在运动场上通过规范的竞赛形式展现、提高、传承,这也有助于传统武术习练者提高自身对武术的理解。
竞赛促进传统武术规范发展
门惠丰说,总局武术管理中心每年都会组织多场不同形式的传统武术比赛,这些传统武术的赛事除了起到健身的作用外,也发掘了很多不同的传统武术拳派。而在运动场上通过规范的竞赛形式展现自己,也有助于传统武术习练者提高自身对武术的理解。他认为,正规的竞赛制度和方法将培养、带动传统武术的规范发展,使传统武术习练者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这也符合武术讲究精气神的本质,有助于促进传统武术按照时代发展的特点去规范发展。
在观看了3天的全部赛事后,门惠丰总结说,这次比赛中他发现了几个可喜的现象:首先是一些特色地方拳种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它们得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人管理地传承和规范发展;其次,一些小运动员有很好的基础并得到了规范化的训练,但他们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化的培植;第三,一些特色器械如镢头、树枝的出现,说明武术健身在民间有不同的形式,武术爱好者会根据自己生活的环境来进行相应的发明创造。不过不同形式的器械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动作编排,而不能拿着什么都是练棍的动作,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和地方性。
传统武术赛事需要挖掘特色
门惠丰说,看传统武术赛事不要过于看重“水平”,而更应该侧重于传统武术的特色,挖掘它们的特色并使之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他说,实际上,在传统武术的传承过程中,很多老拳师是通过技术的传授,对弟子进行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的教授与渗透,它的教育意义更重。
门惠丰认为,从近几年来看,传统武术赛事所展现出来的有特色的拳种比过去多了,练的人也比过去多了,但这些有特色的拳种在传承过程中的技术规范化程度却不如以前了。本次比赛中,他对泉州一个小队员印象特别深刻,这名小选手习练的五祖拳一板一眼、非常有味道。门惠丰说,这就是老师的功劳,说明老师在传授过程中非常认真,对基本功、技术要领的教学指导上非常规范,这也是传统武术传承中应该大力弘扬和提倡的。
通过几天的观察,门惠丰发现,此次比赛软器械项目中,流星锤、九节鞭、绳镖等特色器械主要还是一些中老年运动员掌握着相关技术,年轻运动员很少有人会这些,由此也看出这些古老的特色器械在传承上还存在一定问题,怎么把这些项目保护好,让它能继续发展、传承下去值得我们思考。门惠丰说,软器械的传承很容易就会断掉,加上它容易伤到人,现在的家长很多也不愿意孩子学这些,这些都是它们今后发展上的一个问题。
优秀拳种传承应作为国家战略
对于近年来武术传承中时常出现的一些有争议的话题,门惠丰认为,其实大家没必要在这些问题上面争论不休,只要认为是本地区有特色的东西就可以发展,作为一个健身项目在本地区推广、普及。
他认为,传统武术优秀拳种的挖掘、整理应该作为一种国家的战略思想,并且配以相应的具体措施,培育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拳派。门惠丰说,举办传统武术赛事切忌热热闹闹比赛,给个分数名次就各自散去,不了了之,这样不利于挖掘、整理、研究、提高传统武术优秀拳种。例如,这次比赛中发现了一些表现突出的优秀地方拳种的青少年传承人,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和中老年传承人合作,通过相互的传帮带作用,把各地特色拳种不断传承下去。“每一次传统武术赛事都会发现一些优秀的地方拳种,这就产生了一个培植的问题,现在看,我们在对优秀地方拳种的培植上还是明显不够的,民间传统武术还处于一个放任自流的状态。”
门惠丰说,传统武术有个特点,很多时候一些拳种处于一个没有人管的状态,大家就是自己在练,不管好坏,有的人是出于健身目的,有的则是喜爱武术,不少拳种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代代传下来的。不过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应该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应该对那些优秀的传统拳种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并进行推广。
他说,很多时候我们在传统武术赛场会发现不少优秀地方拳种和运动员,我们应该仔细研究他们的拳种,搞清楚这种拳派传承的脉络、传承的体系。比赛结束,我们不仅要给运动员一种奖励,也要对他的老师、对他拳种传承的纽带给予重视,这样对于老一代拳师、青年运动员直至少年儿童来说都是一种积极刺激,可以增加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一股劲地为中华武术传承作贡献。
(蒋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