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集团军某团戈壁军营练兵忙
标准化的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经常性军事体育竞赛火药味浓,军体训练骨干形成梯次配备。近年来,第47集团军某团积极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军队体育工作的意见》,在建好用好军营体育活动平台基础上,大抓人才、突出特色、力争多出精品,通过开展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有效促进部队凝聚力、战斗力。
建好平台助发力
“环境条件越艰苦,意味着官兵对业余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越强烈,我们就越要想方设法满足大家!”该团党委“一班人”认为,解决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训练场地、器材等配套设施和相关保障滞后等难题,他们义不容辞。
群众性体育活动离不开硬件支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务实”和“原生态、低成本、高格调”的原则,他们采取“向上申请一点、驻地共建一点、自己节约一点”的方式,先后投入近100万元,整修5个篮球场、12个排球场,新建1个综合性体育场、1个室内体育馆、8个羽毛球场,使基层官兵玩有场所、乐有地方。
同时,他们还将“绿色军营、生态军营、人文军营、和谐军营”理念融入体育设施建设中去,受到全团官兵热烈欢迎。榴炮营教导员朱永杰形象地告诉笔者:“现在团里的运动场,就像磁场一样,对大家充满了吸引力。”
军事体育“火”起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刚开始,大家还由于新奇等原因,业余时间对各种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但时间一长,繁重的军事训练任务,加上营连组织活动形式相对单一,让不少官兵兴趣大减,甚至有一些战士重新“宅”了起来。
“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激励官兵斗志!”为此,他们将官兵喜爱的球类、田径、军体等活动系列化,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升、降级赛制,不断激发参赛者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如今,以“战神杯”军事体育运动会、“铁甲杯”篮球赛、“少云杯”乒乓球赛、“砺剑杯”羽毛球赛、“神炮杯”拔河比赛等为代表的经常性体育活动已初具规模并形成特色。
“大家都参与进来了,我们就要让活动一直热下去、火起来!”基于这种考虑,该团叫响“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着眼官兵需求,创新活动形式,通过常抓不懈,保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骨干带活“一盘棋”
像戴阳这样被该团官兵誉为“体育训练指导师”的人才,在该团还有不少。体校篮球队队员高松入伍后,被团里派出去进行篮球裁判培训。归队两年就带出8名具有专业水准的篮球裁判。中医学院毕业的加榴炮营上等兵卢展平,成了营里组织体能训练的“高参”,还给全团官兵上过课。
“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在该团政治处宣传股,负责文化工作的干事张亮给笔者翻看“小教练”档案,团里已有近百名官兵拿到了篮球裁判、足球裁判、乒乓球裁判等国家级资格证书。张干事说,目前,团里文化体育活动局面可喜,基本实现“人人都参与、样样有人懂、项项能开展”。业余时间,越来越多的官兵告别“宅”一族,喜欢上了军营运动场。
隆冬时节,该团开始每周一次的“精气神”训练。赛场上,滚轮胎跑、扛原木跑,如火如荼;场外,扯旗跟随、加油呐喊,场面火热。该团团长张泽林欣喜地说,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强健了官兵体魄,增强了集体意识,更促进了团队战斗力的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