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这样过春节——过年踢毽正当时

  小时候在上海,一到冬天,屋里屋外都一样的湿冷,手脚都会长又痒又疼有的还会破溃的冻疮,因为是肢体的末端,血脉不畅的缘故。所以说北方人不懂南方的冷,那种没有暖气呵护的阴冷,滋味实在是不好受。
     阴冷的天,做好防护是必要的。那时候脚穿的棉鞋,大多是自己家做的“蚌壳棉鞋”,由脚内侧和脚外侧两片絮了棉花的棉布合缝制成鞋面,看着像个大蚌壳,由此得名。
     这种“蚌壳棉鞋”不仅穿着暖和,而且还特别适合一种运动——踢毽儿。因为鞋面上没有那么多零碎,平整光滑,踢毽的时候不容易踢跐了;而踢毽多运用脚内侧和脚外侧,那么大片的平整鞋面很容易让毽子吃准部位。
     冬天,为了抵御寒冷,活动身子骨,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最为经常的活动就是踢毽儿了。而过年期间,踢毽儿活动更是频繁,因为小伙伴们更闲适了;肚子里油水也多了,精力更旺盛了。此时踢毽的劲头十足,一旁观战的伙伴则一边帮着数数,一边嗑着瓜子、吃着花生米,那种过年的气息油然而生。
     最开始踢毽水平低的,会从简单的内盘踢数数,看谁踢得多。到后来大家都技艺精湛了,便玩起“十样锦”了,就是看谁先完成十种不同踢法的套路,有左右脚内盘、外拐的,有双手从翻飞的毽子上向里、向外套圈的,还有就是蹦起来一只脚从身侧拐过来踢的。
     一般踢毽子女孩子居多,但我是为数不多的男孩之一。我们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小明是另一个男性踢毽子高手,他体力充沛、活力十足,踢着踢着棉袄就穿不住了,再过一会儿,脑袋上的绒线帽子也摘下来了。此时再看他湿漉漉的头发,不仅滴着汗,还冒着热气,像刚揭盖的蒸笼,十分有趣。
     但浑身一发热,手脚上的冻疮就会发痒。还有踢毽子的时候,不小心毽着点打到脚后跟鞋帮较单薄的地方,而那里正好又长着冻疮,一阵钻心的痛会让人龇牙咧嘴。
     随着各家各户逐渐飘来一阵阵饭菜的香味,只要有哪个小伙伴的妈妈一声呼喊:“XXX回来吃饭啰!”大家便一哄而散,带着满头大汗和红扑扑的脸蛋去填充早已消耗一空的肚子。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