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少年羽毛球训练营从“细”出发

  2016全国少年羽毛球训练营从2月18日在四川双流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开始,已经进行了半程。近年来,全国少年羽毛球训练营已经成为中国羽毛球重要的后备人才培养途径,如今的中国羽毛球队队员林贵埔、郑思维等都是从这里走出。而训练营从“细”出发,获得了所有参与者一致认可。
    本年度训练营为期26天,共分为甲组(运动员2001至2002年出生)和乙组(运动员2003至2004年出生)。其中甲组已于3月1日结束。而3月3日乙组正式开始,将于3月14日落幕。
    为了方便训练营管理,训练营成立了工作组,由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的工作人员、国家级裁判、训练基地的工作人员等共7人组成,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不允许队员和教练外出。
    骨龄检测成为每一期训练营的必要检测。河北省体科所研究员张绍岩多次参与训练营骨龄检测工作。“人的手腕上一共有28块骨头,我们根据其中13块骨头,来判断球员的年龄。”
    乙组的训练营一共有143名队员,这些队员,正在处于重要的成长期,人生观、世界观都在建立阶段,文化课的学习十分重要。3月3日晚上,来自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的副教授姚婧就给队员们上了一节“弟子规“的课程,向队员传授“孝”道 。
    来自安徽的王依琳和李辛怡今年12岁,她们都是第一次参加训练营,参加骨龄测试还表示有点紧张,而晚上的“弟子规”文化课学习,让她们对于“孝”道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是对于父母。
    除了对训练有着规范外,训练营在吃、住、行上,也进行了严格的要求。每天工作组成员会不定时地进行查房,涉及宿舍卫生、内务整理等,最终会评选出两个优秀宿舍。
    工作组成员,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羽毛球一部工作人员阿尼尔已经连续第6年参与训练营的组织工作。训练营地如此之细的安排,阿尼尔表示:“希望训练营对这些球员今后成长有帮助,通过10多天的训练,能够有不同的收获”。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