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健身指导哪里找?社体指导员在身边

  “注意节奏,跟着音乐……”“胳膊抬高一点,出拳的时候注意要柔和……”在北京顺义区馨港庄园,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黄月华正和老年朋友们进行着太极拳、太极剑习练,不时提醒队友注意节奏和动作的规范。
  64岁的黄月华是江西人,退休前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1997年学校为了老师们的身体健康,专门聘请了师范学院的体育教师来教授她们太极拳,就这样黄月华开始习练太极拳,并且参加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习和培训,获得了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当地她是一位健身的积极分子,每天组织街坊邻里进行太极拳的习练,将自己学到得科学健身知识传授给大家。
  “刚刚搬到北京时,人生地不熟,感觉健身生活一下子找不到组织了,就和老伴早晚在社区内遛弯,不经意间发现在社区的小广场上有人打太极拳。”黄月华回忆说,社区内多数都是机场员工的家属,很多中老年人都不是本地人,来自四面八方,大家的生活习惯不同,但健身是他们的共同语言。社区居委会为了大家能更好地健身,就组织大家一起健身,并且参加一些健身展演活动,来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黄月华也找到了“组织”。
  “事实上,很多人都希望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黄月华很是感慨,如今人们不仅重视身体健康,更关注如何科学健身。就太极拳而言,开始阶段大家的水平参差不齐,看到大家的动作不标准,吐息方式也不正确时,她通过自己标准的动作、优雅的姿态、合理的吐息,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慢慢地大家之间相互请教沟通,太极拳水平都有了提高,整个过程中她都没有透露自己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身份。“能将我所会的教给大家,让大家能够科学的健身就好。”黄月华微笑着说。
  体育锻炼是一门学问,适时、适度才能达到锻炼效果。锻炼时,如果身边有行家里手指点迷津,锻炼才能达到目的,这是广大自发健身者最迫切的希望。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在晨、晚锻炼点都有组织指导的人,但是他们当中并不全是经过正规培训、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部分人只是一个组织者而已,不具有技能传授和指导科学健身的知识和能力,但其实在健身队伍中“藏龙卧虎”,有不少像黄月华这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她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健身人群,更好地发挥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