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区四平街道让社体指导员进家庭

  近些年来,“体育是民生”这一观念日益被人们所熟知,百姓身边的健身步道长度不断增加,各种健身场所不断建设完善。在硬件设施不断提高的同时,如何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软实力,更好地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作用,是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街道考虑建立家庭指导员队伍的初衷。
  一般而言,社区体育存在“运动参与人数不足、市民健身技能缺乏、健康组织与团队发展滞后”等矛盾和问题。而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群众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是发展社区体育的主力军。基于此,杨浦区四平街道将家庭健身指导员工作的目标定位为“引导市民参加体育锻炼,指导居民至少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吸引居民参加社区健身团队”。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对辖区内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上门服务技巧、技能指导、运动伤害预防和处理等方面进行再培训,从中选择优秀学员服务居民家庭,针对有锻炼意向的居民,详细了解服务对象的身体情况,制定科学健身、有氧健身运动处方,传授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常见慢性病的运动治疗等方法知识,引导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相比传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方式,上门服务是家庭健身指导员的特点,个性化指导则是其优势所在。每个家庭健身指导员手握一本工作手册,手册中不但含有上门服务的记录,还包括走访家庭的具体情况。四平路街道每年提供1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家庭健身指导员试点工作宣传、体育器材配送、统一制作标牌。将家庭健身指导员的信息进行公布,内容包括:教练员姓名、活动地点、指导项目、联系方式等,方便有健身意愿的居民找到符合自己健身需求的家庭健身指导员。
  “以前当社会体育指导员,只要带着大家跳跳舞出身汗就好了。现在不一样,遇到的对象身体情况都不一样,就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家庭健身指导员葛美芳说。
  葛美芳的服务对象很多,住同一幢楼里的万阿姨就是其中一个。以前万阿姨在楼道里遇到葛美芳,总会羡慕地对她说:“葛姐,你的身材怎么这么好啊?我想减肥。”葛美芳回答她:“减肥嘛要管住你的嘴,动动你的腿。”经过葛美芳的游说,现在一到晚上万阿姨就会来按葛美芳家门铃,两人一起到小区健身苑锻炼。葛美芳说:“万阿姨平时很少运动,健身苑的锻炼器材也需要指导,她如果不知道怎么使用,很容易受伤。”现在,万阿姨每周都会出来锻炼两三次。
  不仅是万阿姨,街道里的徐阿姨也是葛美芳的服务对象。葛美芳以前练过瑜伽,徐阿姨腰不好,她就上门教徐阿姨几个锻炼腰部的动作。
  家庭健身指导员让葛美芳的特长得以发挥,也让她意识到要学的东西很多,她说:“毕竟我们的专业知识有限,遇到一些有慢性病的居民,应该怎么动才科学,还是需要再培训。”
  经过三年的摸索,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在首批52名家庭健身指导员基础上,每年再培训1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担任家庭健身指导员,实现23个居委会全覆盖,受益家庭1500户。以后杨浦区四平路街道还要探索公益补偿机制,落实经费来源,同时加强专业指导,丰富培训内容,建立评价考核体系,完善退出机制。
  据四平街道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的家庭健身指导员服务已产生三点成效:“一是使市民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在家庭健身指导员开的运动处方帮助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锻炼。二是消除了退休和独居市民的寂寞,使不少有潜在需求的市民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三是拓展了市民的人际交往,吸引市民主动加入健身团队,爱上体育健身,增进市民之间的情感交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