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新动力论坛举行

  2016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期间,一场“足行千里启智未来——寻找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新动力”的论坛,吸引了足球、教育圈的关注。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前中国国青队主教练埃克哈德·克劳琛、前国家队“主帅”朱广沪、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技术总监吴金贵,共同探讨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未来发展之路。

学踢球
文化熏陶首当其冲

  足球的发展,根基在校园。当前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下,青少年足球事业要走进校园,加强校园足球教育与文化熏陶,势在必行。
  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朱广沪认为,足球能给孩子带来一生受用的品质。当孩子们走出教室、走上操场,在绿茵场上欢奔时,在对抗竞技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学会责任与担当。在他看来,足球还给孩子带来胆识和智慧。球场上,需要在运动中做出瞬间决策,就要靠智慧和胆识。这些品质将一生受用。
  王登峰认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其尊重规则、尊重选手,在顺境和困境中都能保持冷静和理智,是发展校园足球目标之一,这需要文化教育和足球训练的有机结合。”足球与学习,可以相辅相成。
  吴金贵直言道:过早地集中训练虽然让小球员在技术上进步较快,但认知和思维能力偏差、人格教育缺乏终将成为其走向“顶尖”的瓶颈。事实证明,过早“圈养”训练,最后都很难成功。
  埃克哈德·克劳琛抛出了自己观点“在足球运动中,文化教育应首当其冲,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不仅提高球员素质,能对球场各类情况作出迅速决策。”他提出,认知能力与运动能力要同时发展。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上偏重运动能力的反复锻炼,而忽视了认知能力培养。

会踢球
必须要会比赛

  现场有个案例: 一支由中国初三学生组成、坚持一天两练的球队,对阵墨尔本业余中学生队中,领先三球却最终被对手顽强逼平。
  吴金贵认为,“只会训练,不会比赛。”这是缺乏比赛锻炼而带来的不成熟。他介绍,日本一支青少年足球队一年中参赛多达80到100场,而我们全运会的球队一年也不过25场比赛,差距明显。
  “没有竞赛,校园足球育人、选材的功能都难以发挥,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丰富赛事、严明赛纪。”王登峰说。
   朱广沪建议,在上海等竞赛条件较好地区,可借助联赛、杯赛等,加快实现校园足球队一周一赛,同时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和家庭参与,让更多孩子能在竞赛中成长。

踢好球
推动学校体育改革

  王登峰强调,“中国发展校园足球的另一重要目标,是借此推动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中国学生要上14年体育必修课,几乎是世界之最,但大部分学生却没有真正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没有培养出对某一项运动的持续热爱并为之不断练习,是重要原因之一。
  专家表示,学校体育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最终培养出一批会踢球、会打球的律师、医生、科学家等各行各业人才,也能从中挖掘出具有扎实文化根基的、优秀的职业运动员。
  “有关部门把足球作为体育课改革的试点,将为此培训近20万体育教师。还将陆续推出校园篮球试点、校园排球试点等,以帮助学生至少掌握一项专项体育技能,并为其终身锻炼奠定坚实基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