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让市民在健身中“有获得感”

“我可以进去锻炼吗?”在重庆市永川区子庄路的金剑小区门卫室,记者向值班保安问道。“当然可以,不过请您先在这里作个登记。”保安礼貌地回答道。接过保安递过来的登记簿,记者按照时间、参与开放项目、人数、签名和证件号码逐一进行了填写,在核对完身份证之后,记者顺利地进入小区。
    “以前打球不好找场地,打一场球不但跑很远,还要收费,现在好了,旁边小区的体育场地免费开放,我们现在打球太方便了。”在金剑小区中庭的运动场上,“90后”的梁家兴和一群小伙伴们汗流浃背地打着篮球,面对记者的询问,小伙子兴高采烈地说道:“不仅是区体育中心可以免费打球,就连不少小区、学校和单位的体育场地也对市民免费开放了,现在我们想打球到处都可以找到免费的场地,实在是太方便了。”
    梁家兴的感受,记者在汇龙小学这里再一次得到验证。在学校的大门旁,醒目地张贴着一张《体育场地免费管理制度》,上面醒目地标明学校体育场地,上课开放时间为早上6点至7点、晚上6点至8点,节假日为上午8点到12点、下午2点至8点为免费开放时段。记者注意到,学校的田径、篮球和乒乓球等场地有不少市民健身锻炼。该校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从去年初就实行免费开放,每天来这里锻炼的有好几百人。“虽然塑胶场地用得很‘苦’,毕竟学校体育场有公益属性,因此我们宁愿用烂,也不愿放烂。”
    事实上,学校、单位的体育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在全国不少地方至今还存在不少阻碍,更别说让住宅小区对外打开大门了。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对此,永川区文化委主任陈军表示,首先必须解决对公共体育场地属性的认识问题。他说,现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大量供自己使用的体育场地设施,这些设施大部分是由政府或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资金建设,资源属性属国有资产。因此,面对健身人群的日益增长和体育场地设施供给这一日渐突出的供需矛盾,就必须突破固有体制的樊篱,让这些公共体育资源为社会所共享。
    正是有了这样的共识,2015年永川区政府出台文件,明确要求政府公共体育设施、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必须对公众免费、低收费开放。为了确保落实,区里还将体育场地对公众开放纳入对镇街、各单位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同时,区政府督查办出台文件,对免费开放提出要求,监督检查。区教委也下发了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管理办法,为社会公共体育场地对公众免费、低收费开放扫清了最大的阻碍。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像金剑小区等一些体育设施条件较好的住宅小区,也积极提出申请,加入到免费开放中来。
    记者在日常采访中了解到,市民在健身中意外伤害的安全责任,一直以来是学校、单位等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一大障碍。为了消除顾虑,永川区由区财政出资,制作了统一开放公示牌,统一购买社会公共责任险,统一印制登记簿,对参与健身的市民采取实名登记制度。
    为了提高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免费开放的效果和积极性,区文化委专门出台了《社会体育场地免费开放补贴实施方案》,按照免费开放场地面积、开放时间和开放项目分为四类,并通过发放群众满意度调查表,参考日常督查结果进行评审。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今年5月,通过组织评审,区文化委拿出75万,对金剑小区、汇龙小学、区公安局等42家场地开放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单位给予2万元至0.5万元的补贴奖励。
    在积极引导社会体育场馆开放的同时,永川区大型公共体育场地的免费、低收费开放更是走在了前头。
    在永川体育中心,记者看到,游泳馆每天都有2个小时的免费开放时段,而收费时段的门票也仅每人次20元,大大低于经营性游泳馆。其余的所有场馆和健身设施都对市民免费开放。不仅如此,市民还可以在这里的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免费进行体质测试,还有工作人员给市民进行健身技能、健康知识指导。
    据介绍,仅去年一年,永川体育中心共接待健身群众超40万人次,承办市级及以上赛事活动40余场,免费体质监测人群9000余人次,免费体育技能培训超过15000人次。对此,陈军说:“既然把体育中心的大门打开了,我们就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服务工作,让市民在体育为民惠民中真正体验到获得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