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多项举措积极推进健身健康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而江苏在推进健身健康融合发展方面已先人一步,在“十二五”期间,该省已有了不少举措,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一、成立常州市体育医院。全省首家体育医院——常州市体育医院于2016年3月8日在常州奥体中心正式开业。该院一期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开设内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中医骨伤科、运动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临床和医技科室;拥有GMM悬吊DR、飞利浦高档彩超、日立全自动血生化仪、冲击波、中药熏蒸等理疗仪器,以及完善的康复设施设备。该院今后将着力打造中医骨伤和康复医学两大特色科室,主治颈椎病、腰椎病、椎间盘突出、骨性关节炎等,同时开展慢性病的运动疗法,致力于运动损伤后康复、手术后康复、神经系统康复和心血管病后康复。
    二、试行医保健身一卡通政策。试行该政策的目的是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将治病变为防病,通过鼓励参保职工健身增强身体素质,减少患病几率和治病费用,同时利用医保沉淀资金,扩大群众健身消费。自2006年苏州市在全国率先实行医保健身一卡通政策以来,目前该省已有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泰州、宿迁等10个市实行该政策。这项政策得到各界的肯定和支持,有全国政协委员赴该省进行调研并进行提案;国家体育总局就这项工作进行课题立项,相关人员多次赴该省进行调研;浙江、安徽、重庆、深圳等地多次到该省进行调研学习,并借鉴经验实施医保健身一卡通政策。
    三、发布《江苏省国民体质状况十五年(2000-2014年)趋势分析报告》。江苏省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始于2000年,至今已开展过四次覆盖全省范围的大规模监测活动,积累了40余万3至69岁完整的年龄段测试数据,并实现了地区、人群的全覆盖。为更加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江苏省体育局联合省教育厅编制并发布上述报告,对幼儿、学生、成年人、老年人十五年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和研究,客观反映了该省各类人群体质状况变化的整体趋势,对全省今后研究制定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四、推广健身气功,造福百姓健康。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健身气功站点达2161个,注册习练健身气功人数达10多万人,目前全省13个省辖市均已成立健身气功管理办公室或协会。江苏在推广健身气功方面有诸多创新举措,省健身气功管理办公室与东南大学联手推动江苏高校健身气功开展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此外常州市还创造性地将健身气功工作纳入到政府的全民健身工作目标任务书,并将健身气功挺进到了中医系统,开创了健身气功进医院的先例。今年3月,江苏省体育局与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签署了《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协议》,推进健身气功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和健康发展。
    五、强化全民健身、健康宣传和科学健身指导。为了营造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社会舆论氛围,江苏省体育局加强与媒体合作,与中江网共建江苏公共体育服务频道、指导《公共体育周报》创刊、与《扬子晚报》合作推出健身健康专版等,大力宣传科学健身、健康养生知识;成立省级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专家团队,推动各市组建市级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专家团队,并指导专家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指导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每年为基层群众进行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30多万人次;加快推进国家体育总局在江苏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试点工作,在全省试点建设国家级指导站9个,省级指导站25个,市级指导站35个,努力打造集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健身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学健身服务平台。
    六、创建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与运动指导平台。2015年,江苏推出全国首个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与运动指导平台,为全省中小学生提供科学和个性化的健身运动指导。该平台由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相关专家研发,在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柔韧性、发展速度素质以及增强下肢力量等方面提供了1050套健身方案。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是获取学生的体质测试数据,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诊断评估,发现健康优势和弱势指标,生成体质报告和个性化、多样化的运动指导方案,供学生、家长、教师参考。
    七、完善健身路径的康复功能。2014年,泰州高港区建成全省首套专门用于室外康复的健身路径。该套路径全国也只有两套,器材由专业工程师、运动专家、医学人员和理疗医师共同研发。该路径属于主动练习器材,并且阻尼小。器材适合人体生理特点,满足了健身者全身各部位运动需求,可分别进行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相关肌群的康复运动练习,练习方式包括步态平衡练习、骑行练习以及部分关节的旋转和屈伸练习。主要适用于中老年人、残疾人以及肌力3级以上人群的户外康复运动,亦可适用于慢性病功能障碍者以及健康人群进行户外锻炼。
    八、重视体育在推动各类人群健康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教体融合机制,扎实推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工程,积极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人数比例达85%;持续推进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积极构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体育在增强老年人身心健康、应对老龄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把残疾人健身康复作为全民健身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健身权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